更新时间:2014年07月17日 05:21
的女人就是家中的女主人;巴黎游手好闲而没事干的人,只要稍稍认识,都可受到邀请去参加。餐费视各人的情况而定,或者说几句表现才学的话,或者说几句阿谀奉承之词,就可以了;餐会上闹闹嚷嚷、乱糟糟的样子,和旅馆食堂里的样子差不多。
现在,我已经被接纳进人一些较为神秘的社交场合。我参加了一些只有受到邀请才能参加的晚宴;任何不速之客都是不让参加的,参加这种宴会的人,都是大家合得来的人,虽说不是全都合得来,但至少要和宴会的主人合得来。这这种宴会上,女人的举止言谈都很随便,因此我可以对她们进行研究。人们在这种宴会上说的话比较斯文,谈吐较高雅和风趣。在这种宴会上,大家谈的不是社会新闻和戏剧,也不是某人升了官,某人咽了气或某人结了婚(因为这些事情人们在上午已经谈过了),而是巴黎一桩桩一件件的奇闻轶事;大家谈得都很认真,都要揭开丑事的秘密,把好事和坏事都谈得很有风趣,而且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很巧妙地描述他人特征的同时,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特征更暴露得淋漓尽致。在这种宴会上,由于在仆人面前说话要表现得很稳重,因此人们编造了一些很难理解的语言,以便使他们冷嘲热讽的话更加隐晦,更加刻薄;这样,就可以把匕首磨得快快的,表面上说是为了使人少受痛苦,而实际上是为了刺得更深。
然而,按照我们的概念来评论,如果把他们的那些话看成是讽刺话,那就错了,因为那些话只不过是开个玩笑,而不伤人;它们针对罪恶的事情少,针对可笑的事情多。一般地说,讽刺话在大城市是不太多的,因为在大城市里,坏事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用不着人们去谈论;在美德不受尊重的地方,还有什么事情可指摘呢?既然人们没有发现什么不好,还有什么难听的话好说呢?尤其是在巴黎,人们对一切事情都是从它有趣的方面去看。令人生气和愤慨的事情,如果不把它们编成歌谣或打油诗加以传播,那就谁也不过问。漂亮的女人是不喜欢生气的,因此,她们无论对什么事情都不发火;她们喜欢发笑;由于找不到什么字眼来笑罪恶的事情,所以坏蛋也和大家一样是好人。不过,谁要是受到了嘲笑,那可倒了霉!它给他抹上的一团晦气是永远不散的;它不仅讥刺风尚和道德,甚至还鞭打罪恶;用它来骂那些坏人,最合适。现在,还是回头来谈我在前面提到的晚宴吧。
在这些上层社会人士中,最使我吃惊的,是那六个专门挑出来在一起高谈阔论的人。这六个人往往是有秘密关系的,因此,用不到一个小时,他们的谈话范围就会涉及到一半巴黎人,好像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心里话要说,宴会上的人谁也引不起他们的兴趣似的。朱莉,你还记不记得:我们在你表妹或你家吃饭的时候,尽管很拘束和有些秘密的话不好说,但我们也能想办法使人们谈论与我们有关的事情;每当一个人讲到一件动人的事情或说一句巧妙的含沙射影的话时,你是否还记得人们比闪电还快的目光和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叹息声是如何把一个人的感情传达给另外一个人的?
如果谈话的内容偶尔涉及到同桌吃饭的人,他们就不约而同地用只有熟悉其中的密码才听得懂的某个社交圈子的隐语进行。他们用这种隐语,根据当时的情况,互相说许多难听的笑话;在他们谈笑的过程中,最傻的人,并不是那个最不出风头的人;至于有三分之一不太懂他们隐语的人,只好莫明其妙地呆着一句话不说,或者不懂装懂地跟着笑。以上是我在此间交际场中所看到的人们表现的亲热情形;当然,两个人面对面地单独谈话的情形不在此例,不过,我目前没有而且将来也不可能有机会看到两个人单独谈话的情形。
当大家谈得兴高采烈的时候,只要有一个有身分的人说一句严肃的话或者提出一个重大的问题,大家马上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他提出的新的话题;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大家都一窝蜂地从各个方面发表意见。这些头脑单纯的人信口开河地说出的话和讲的道理,真叫人吃惊①。一个道德问题,哲学家们讨论起来不一定比巴黎的漂亮的女人讨论得更深入,而且得出的结论也往往不如女人们的结论恰当。因为一个打算言行一致的哲学家,看问题要反复三思,然而在这里,任何道德问题都是一句空话,人们即使是一本正经地讨论,也讨论不出什么结果来。为了打掉一点儿哲学家的傲气,人们不妨把道德的地位提得那么高,以致连圣人也做不到。此外,男人和女人,由于社会经验的启发,尤其是由于他们思想方法的影响,都把他们的同类看得很坏,总是用悲观的目光来探讨人的天性,毫无根据地把人的天性说得一钱不值;即使人家做了好事,也想在人家身上找出点坏的动机,总是用自己的心去揣度他人,说人的心都坏了。
--------
①但愿不要发生什么意料不到的令人发笑的事情来破坏这种谈话的严肃气氛,因为这时候每个人都在大发议论,如果有人起哄,就没有办法恢复严肃的气氛了。我记得,有一次在集市戏场演戏的时候,不知是谁向戏台上扔了一包饼干,立刻就把台上的戏搅得乱七八糟。幸好戏台上哄抢饼干的演员全是动物,不过,就许多人来说,一包饼干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大家都知道封德耐尔(封德耐尔,一六五七—一七五七,法国哲学家;这里所说的《迪伦特人的故事》,见他的《死人对话篇》——译者)在《迪伦特人的故事》中描写的人是谁。——作者注
尽管他们有这种可鄙的看法,但在他们心情平静地谈话时,他们喜欢谈论的题目之一,却是感情问题。这儿的“感情”一词,指的不是深厚的爱情和友情的真诚流露,那是索然寡味极了的。他们谈论的感情,乃是按深奥的箴言表达的感情,是按照形而上学的微妙方式表达的极其高雅的感情。我可以说,在我这一生中,我还从未听见过谁是像他们那样高谈阔论地谈感情,也没有听见过谁谈论感情的话是像他们的话那么难懂。他们的话简直想象不到是那么的文雅。朱莉啊!他们的那些美妙的嘉言警句,我们这些粗浅的人从来没有听说过;我担心,上流社会的人的感情,有点儿像荷马①时代的冬烘先生的感情;冬烘先生没有领略过真正的感情,所以他们信口开河地侈谈上流社会的千百种美,说它们都是虚幻的。他们把他们的感情都变成精神的东西;尽管他们口头上大谈感情,但谈了之后却实践不了。幸好能用礼仪来补感情之不足,按一般的惯例大致不差地做出好像是出于感情的行为,硬着头皮说几句客套话,或者强忍心中的不快,以便讨得别人说自己的好话。然而,如果使人不快的时间太长,或者付出的代价太高,那就只好把感情置诸脑后,按礼仪行事的表现就到此为止了。除此以外,他们所谓的举止言谈,尽管表现得很谨慎,很有分寸和很稳重,但我们不知道其中有几分是真的。凡是不属于感情范围的事,他们都按规矩办事,一切要做得合乎规矩。这种以模仿为能事的人,有许多难以捉摸的古怪的表现;这是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敢以他本来的面貌出现之故。“别人怎么做,就照着怎么做。”这是这个国家最著名的格言。“这样做可以,”和“这样做不行。”最后的结论,就是这两句话。
--------
①荷马,古希腊的行吟诗人,据信,古希腊的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他所作。
这种形式上按规矩办事的做法,使他们共同的处世之道显得极为滑稽,甚至在极其严肃的事情上也做得很可笑。他们心中有数:什么时候该到别人家去问长问短;什么时候该写信致意,也就是说进行一次信到人不到的拜访;什么时候又该亲自登门看望;什么时候该说自己在家里;什么时候又该说自己不在家里,尽管实际上自己是在家里;什么礼物可送,什么礼物不可收;对这个或那个死者表现的悲伤应该表现到什么程度①;在乡下应该哭多长时间;哪一天可以回到城里来寻求安慰;在为死者悲哀的同时,在某时某刻举行舞会或者到戏院去看一场戏。所有的人对这些事情的做法都一样;他们如同军队变换队形似的,很有节拍地进行着。我们可以说,他们简直是钉在同一个木板上用同一根线牵动的木偶人。
--------
①对某个人的死感到悲伤,这是人之常情,是善良的天性的表现,而不是从道义上说非悲伤不可的,尽管死去的那个人是我们的父亲。在死了人的时候,谁要是心里一点悲伤的感觉也没有,在外表上无任何表现,也是可以的,因为,宁肯不做虚伪的表示,也不要拘泥于礼仪非做作一番不可。——作者注
要让所有这些一模一样地做同样事情的人,也一模一样地为同样事情所感动,那是不可能的,因此,显然要用其他的办法深入地研究他们,才能对他们有所了解。显而易见的是,他们的隐语只不过是一套毫无意义的废话,不能用它们来判断这里的民风民俗,而只能用它们来判断在巴黎到处可见的人们的举止言行。他们常说的那些话,是可以学会的,但真正可以用来研究民风民俗的东西,从他们那里是一点也学不到的。我这个看法,也适用于大部分新问世的著作;对于戏剧,我这些话也是适用的;从莫里哀①时候起,舞台上演的,与其说是民间的生活,倒不如说是风趣的对话。这里有三家剧院②,其中有两家演的是虚幻的人物,也就是说,一家演的是穿半绿半黄色衣眼的小丑、穿灯笼裤的小丑和穿黑衣蓄长须的小丑,另一家演的是神、鬼怪和巫师。第三家演的倒是不朽的剧作,念的台词使我们听起来很高兴,另外还偶尔演一些新的剧目,其中有几个悲剧,但并不怎么感动人;虽说剧中也表现了某些自然的感情和人心的秘密,但对看戏的人的个人道德,无任何教益。
--------
①莫里哀(一六二二—一六七三),法国喜剧作家。
②当时的三家剧院是:意大利喜剧院、王家歌剧院和法兰西喜剧院。
悲剧的教育意义,在编剧人的心目中,有一个足以使它获得成功的宗教基础。此外,它还使希腊人通过他们的仇敌波斯人的灾祸,通过被人民推翻的国王的罪恶和荒唐行为,看到一出既有教育意义又使人感到愉快的表演。在伯尔尼,在苏黎世,在海牙,人们演奥地利王室过去的暴政,演人民对祖国和自由的爱;我们觉得这种戏很有趣味。不过,有人问我;在这里演高乃依①的悲剧有什么用?还问我:庞贝②或塞尔多里乌斯③与巴黎的人民有什么相干?希腊的悲剧演的是著名的真人真事,观众看到的就是当时的情景,而且有史事可稽。但是,纯洁的和英雄的火焰,对大人物的灵魂能起什么作用呢?有些人不是说爱情和美德的斗争往往搞得他们夜里难以安眠吗?不是说爱情在国王的婚姻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吗?请你根据那么多以虚构的题材为内容的戏剧的真实性和所起的作用,去判断他们的话对不对!
--------
①高乃依(一六○六—一六八四),法国古典主义剧作家。
②庞贝(公元前一○六—四八),古罗马将军和政治家。
③塞尔多里乌斯(公元前一二三—七二),古罗马将军。
至于喜剧,它本来就是为人民而编的,因此,它应当如实给观众表演人民的风尚,以便他们在看戏之后,能像人们对着镜子擦去脸上的迹印一样,改正他们的过错和缺点。德朗士①和普鲁特②把他们写喜剧的目的搞错了,但在他们之前的阿里斯多芳③和麦兰德尔④给雅典人演的却是雅典的风尚;后来只有莫里哀还能比较客观地描写上一个世纪的法国人的民风民俗。画面变了,画家也就不再来了。现在,戏中的对话,都是从百十来个巴黎人家中的对话抄来的。除此以外,戏中根本看不到法国人的风尚。这个大城市有五六十万人,然而这五六十万人的生活,戏台上就压根儿没有演过。莫里哀既敢描写有资产的市民和手工匠人,也敢描写侯爵;苏格拉底把马车夫、金银匠、鞋匠和泥瓦工的生活也搬上了舞台。但今天的剧作家却是另外一个样子:他们觉得自己如果描写商人柜台上的交易和工人作坊里的劳动,那是很丢人的。今天的剧作家笔下的人物都是知名人士;他们靠他们笔下的人物来表现他们本身所没有的才华。观众也变得很精明,他们担心:去看喜剧,就等于是去拜访了剧中的人;那是会贬低自己身分的,因此,他们不愿意去看戏中所演的那些比他们身分低的人。他们好像是世界上唯一的居民,他们根本看不起其他人。有一辆四轮马车,一个看门人,一个厨师,这才像一个上流社会的人;为了要像一个上流社会的人,就必须像很少数的那么几个人行事。出门步行,那不能算是上流社会的人,那是小有产者,是普通人,是另一个社会等级的人。我们可以说:他们之所以要有一辆四轮马车,其目的不是为了乘坐,而是为了生存。有那么一小撮狂妄的人,自以为天下就是他们这些人的。其实,如果不是因为他们做了坏事,他们是不值得人正眼去瞧他们的。喜剧演的就是他们这些人;他们在戏中既被人表演,同时也表演了他人,他们两边都沾边;戏台上演的是他们,坐在观众席上装模作样的人也是他们。这样一来,观众和剧作家的距离就缩短了;这样一来,现代戏就离不开它那一套令人厌烦的神气样子,靠漂亮的衣服来表现人。你也许会说:这是因为法国只有伯爵和骑士这两种人,老百姓愈穷苦,我们愈应当把他们的生活表现得很美好。这样做,其结果是:在表演那些对他人起模范作用的等级的人的可笑的事情时,不仅没有起到痛斥它们的作用,反而把它们加以扩散;人们都成了猴子,总想模仿有钱的人:他们到戏院去,目的不是拿戏中富人干的那些荒唐事开心,而是去研究富人的做法,学富人的样子,最后变得比富人更荒唐。这种情况的造成,始作俪者就是莫里哀本人。他本想纠正宫廷的习气,结果反而拿宫廷的习气去感染了市民;他笔下的可笑的侯爵,反倒成了那些将成为侯爵的小有产者们学习的第一个榜样。
--------
①德朗士(公元前约一九○一—五九),拉丁喜剧作家。
②普鲁特(公元前二五四—一八四),拉丁喜剧作家。
③阿里斯多芳(公元前四五○一三八六),希腊喜剧作家。
④麦兰德尔(公元前三四二一二九二),希腊喜剧作家。
一般地说,在法国戏台上,台词多而动作少;的确,法国人说得多而做得少,或者,至少是:法国人重言而不重行。有人看了《暴君德尼》这场戏之后出来说:“我什么也没有看见,只听见许许多多人在台上说话。”你听,这就是人们看了法国戏之后的结论。拉辛①和高乃依尽管有天才,但他们本人也只不过是能说善道的人罢了。那位继承他们衣钵的人②,还是头一个敢模仿英国人那样在戏台上偶尔表演一下剧中人的心情。他们的戏,通常都是用漂亮的对话来进行,对话的句法很严谨,用辞也极其华丽。人们一眼就可看出,每一个对话者首先关心的是如何引起观众的注目。几乎所有的台词都用的是很空泛的警句。不管他们是多么激动,但他们心中想到的是要观众叫好,而不是如何表现自己的内心;他们重台词的道白,而不重感情的表演:除了拉辛和莫里哀的戏③以外,在法国戏剧中,如同波罗亚修道院的文章一样,一律不用“我”这个字,因此,凡是在谈到人的情欲时,尽管你基督徒的谦卑那样克制,也通通用“人们”来代替“我”字。此外,在表情和道白中还有某种矫揉造作的成份,使感情不能通过语言确切地表现出来,使作者的思想不能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得到体现,并在台上加以表演,结果,使作者必然要受舞台效果和观众的反应所制约。因此,在最生动的场面上也要精心安排演员说几句高雅的话和做几个漂亮的姿态。如果表演一个人因绝望而自杀的话,尽管他已在自己的胸口上捅了一刀,他也不会像波丽克丝娜④那样直挺挺地倒下去,他死了也不倒,他死了之后也要昂然挺立;所有那些表演人死的演员,明明刚才已经断了气,却又猛地一下站了起来。
--------
①拉辛(一六三九—一六九九),法国诗人和剧作家。
②指伏尔泰,卢梭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往往和伏尔泰的看法相左,两人成见甚深,笔战不已。在这一句中的“模仿英国人那样”七字,在卢梭赠卢森堡元帅的《新爱洛伊丝》手抄本中是没有的,很显然,卢梭的这句话,意在讽刺伏尔泰虽在诗剧的创作上有所改进,但不是他个人的独创,而是学英国人的样子。
③在这一点上,不能把莫里哀和拉辛相提并论,因为前者和其他的剧作家一样,爱用箴言和警句,尤其是在他的诗句中更是这样。但在拉辛的剧作中,通篇都注重表现人的感情;他善于让每一个角色说自己的话;在这方面,他在法国的剧作家中的确是独一无二的。
④波丽克丝娜,传说中的特洛伊国王普里亚蒙斯和王后艾卡柏的女儿。特洛伊被攻破后,阿基里斯的儿子要把波丽克丝娜作为牺牲,杀死在阿基里斯的坟前。她的父亲告诫她“死要死得威严!”事见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德斯的悲剧《文卡柏》。
这些情况的产生,是由于法国人不喜欢在戏台上表现自然和幻想;他们偏重于精神和思想的表现,他们重视乐趣而不重视模仿真实的生活;只要看得痛快,就是因此而受到引诱,他们也不在乎。他们到戏院去,不是为了去看戏,而是为了去看人,为了让别人看他们,为了收集戏散之后可供闲聊的话题,因此,他们之所以对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动脑筋思考,那纯粹是为了先揣摩一下别人将说些什么。在他们看来,演员就是演员,而不真正是他们所表演的人。那位以世界的主宰的口气说话的人,是巴隆,而不是真正的奥古斯都①;庞贝的遗孀是阿特里茵扮演的,阿尔齐尔②是高苏小姐扮演的,那个高傲的野蛮人是格兰瓦尔③扮演的。在喜剧演员方面,他们也根本不知道幻想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发现:没有任何一个人曾经动脑筋想过幻想的来由。他们把古代的英雄放在六排年轻的巴黎人中间;他们仿照罗马人的服装剪裁法国人的衣服。观众发现哭得很伤心的高尔勒丽④脸上还搽了一层薄薄的胭脂,卡托的脸上扑了白粉,布鲁土斯身穿一条用裙环撑开的裙子。所有这些,谁也不觉得不好,对戏剧的成功也无影响。观众表面上看的是剧中人,而实际看到的却是演员;同样,人们看的是剧本,实际上看的是剧作家。既然衣服问题并不严重,则其他一切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人们都知道:高乃依不是裁缝师傅,克雷比翁⑤也不是假发师。
--------
①奥古斯都(公元前六三—一四),古罗马帝国皇帝。
②阿尔齐尔,伏尔泰的悲剧《阿尔齐尔》中的女主人翁。
③阿隆、阿特里茵、高苏和格兰瓦尔,四人都是法兰西喜剧院的演员,一七三一年卢梭第一次到巴黎时,曾看过他们演出的戏。
④高尔勒丽(公元前一八九—一一0),罗马将军塞皮翁之女,从很年轻的时候起就孀居,以美而贤,教子有方著称。
⑤克雷比翁(一六七四—一七六二),法国剧作家。
所以,不论从哪一个角度看,这一切全是胡言乱语、晦涩难懂的词儿和无关紧要的废话。在戏台上也如同在社会上一样,听台上的人说的话,也是自听,学不到什么东西,再说,学那些东西有什么用呢?只听一个人讲话,你就能知道他的品行吗?他什么事都没有干过吗?他就没有被人家议论过吗?其实,此间的所谓好人,并不是指行为端正的人,而是指说话漂亮的人;一个人只要不加思索地脱口说出一句不得体的话,就足以给他造成今后做四十年好事也弥补不了的过失。总而言之,尽管他们做的事不符合他们说的话,但我发现,他们观察一个人,也只是听其言而不观其行的。我还发现,在一个大城市里,上流社会的人似乎比行为不故意矫揉造作的人显得更平易近人,甚至更牢靠;然而,他们是不是真的就更通情达理和行事更公正呢?这,我就不知道了。我所看到的这一切,只不过是表面现象;在那些极其光明和文雅的外表下面,他们的心比我们的心更深,更阴险。我,一个外国人,与任何事情没有牵连,与任何人也没有关系,对他们的那些事儿,我有什么可说的呢?
不过,我现在也觉察到:这纷纷扰扰的生活也使我像那些过这种生活的人一样地感到陶醉;我深深地陷入了一种迷迷糊糊的状态,我眼花缭乱地仿佛看到有许许多多东西从我眼前飞快地过去。虽说在使我吃惊的事物中,没有一样曾打动过我的心,但它们加在一起,就使我的心混乱了,不知道爱什么好了,甚至有时候竟忘记我是什么人,我为谁而活着。我每天在走出住处的时候,我就把我的感情深深地藏在我心里,同时表现出一副能适应一切我将遇到的无聊事的样子。我听别人怎么分析和判断事物,我不知不觉地也学着他们那样分析和判断事物。虽然我有时候试图摆脱他们的那些偏见,事情是怎么样,就怎么样看它们,但我立刻就被某种似乎颇有道理的空泛的理论弄得哑口无言。人们有根有据地向我论证说:如实地观察事物的人,都是半瓶醋的哲学家,真正的智者是只看事物的表面的;他们还说,应当把偏见当作原则,把社交惯例当作法规;最明智的做法是:要像疯子那样生活。
由于我迫不得已地改变了我的道德情操的准则,迫不得已地给虚幻的妄念以一定的评价,并压制我的天性和理智的声音,结果,我发现,我埋在我心中作为向往目标和行为准则的神圣榜样的形象发生了变化;我做了一件又一件的荒唐事,我的审美观不断为舆论所左右,我没有任何一天敢肯定我今天喜欢的东西,我明天还爱不爱它。
我惶惑不安和十分羞愧地发现:人的天性在我的身上已趋堕落,我在那使我们火热的心互相鼓舞的内心的高尚情操面前已显得非常卑微;我晚间回来,心里深感忧虑,对一切都感到无比的厌倦;我内心十分空虚,宛似一个充满空气的气球。爱情啊!我从爱情中得到的纯洁的感情啊……当我恢复我本来的面目时,我是多么的欢喜!当我重新找到我原来的爱和原来的尊严时,我心中是多么甜蜜!当我再次看见美德的形象发出灿烂的光辉,看见你——朱莉——坐在光荣的宝座上一口气就吹散那些幻象,我欣喜若狂,连连鼓掌!我感到我受压抑的心又重新活跃起来了;我认为我又恢复了我的存在和我的生命的活力,我和我心爱的人又重新具有了所有一切使爱情配得上它的目标的崇高感情。
------------------
书信十八 朱莉来信
亲爱的朋友,我刚刚亲眼看到了一个我从未见过的动人场面。这位最聪明可爱的姑娘,现在终于成了最文静贤淑的妻子;那位最诚实的男子(她已满足了他的愿望),对她是十分尊敬,一心一意地爱她,使她感到幸福。当我着到我的女友得到了幸福,或者说当我分享到了她的幸福,我快活的心情真是难以形容。我深深相信,你当然也有此同感,因为她一直是非常喜欢你,几乎从少女时候起就把你当作她亲爱的人,并且对你做了那么多的好事,所以你更应当把她当作亲人。是的,她所感受到的种种感情,也使我的心像她的心那样有同样的感受。她感到快乐,我们也感到快乐;这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的友谊的结果。三个人当中的任何一个人得福,就足以弥补其他两人的痛苦。
但是,我们也不能假装不知道:这位难得的女友将部分地离开我们,她将把我们在她的心中换一个新的位置,她将受到她对他人的新的许诺和承担的新的义务的限制。她的心,过去完全是属于我们的,而现在就要去爱别人了;友谊必须让位,再也不能占第一位了。我的朋友,事情还不止此;从我们方面来说,我们对她表示的热情,将来也要慎重表示了;我们不应当只从她对我们的友谊和我们对她的需要去看问题,而应当同时注意到哪些事情适合于她的新的身分,哪些事情将使她的丈夫高兴或不高兴。我们用不着从道德的角度去分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怎么做,我们只须按照友谊的法则去办就行了。一个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损害朋友的人,配作朋友吗?当她是姑娘的时候,她是自由的,爱怎么做就怎么做;她一片诚心,所以她认为该做的事,她就去做。她把我们两人看作命中注定的一对夫妻,因此,她纯洁而多情的心知道哪些事情她本人做是可羞的,而她有罪的朋友去做则是可同情的,由于这个缘故,对于我的过失,她设法掩盖,但不同我一起做。而现在,一切全变了;她要考虑她的行为对另一个人有什么影响,她不仅要忠于她的义务,而且还要牺牲她的自由。由于她掌握了有关我俩荣誉的事,所以她不仅必须为人忠实,而且还需要受到人们的尊重。因此,对她来说,只做好事还不够,而且还需要不做任何不符合情理的事。一个贤德的妻子,不仅需要受到丈夫的敬重,而且还需要得到丈夫的心;如果他责备她的话,那她一定是有可责备之处;即使她是无罪的,但只要她受到猜疑,那她一定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因为,仪态端庄,也属于她应该做到的事情之
我这些看法是不是对,我还不甚清楚,请你去判断吧。不过,我内心深处总觉得:我的表妹是不宜于再继续作我的心腹了,而且,这一点,还不能由她来首先告诉我。我常常发现:我的推理是错的,但使我做出那些推理的内心活动则是正确的;这就使我要相信我的本能更甚于相信我的理性。
根据这个原则,我已经找到了一个借口要把你给我的信都通通拿回来;我的借口是:把信放在她那里,怕出意外。她把信都还给我了;我看得出来,她把信还我的时候,心里是很难过的,这就更加证明我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我们两人都没有说什么话,但我们的目光已经把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解释清楚了。她拥抱我,哭得很伤心。我们口里虽然一句话也没有说,但我们心里是明白的:甜蜜的友谊,是不需要说什么话来帮助表达的。
至于找一个可以代替她那里的通信地址,我开始是想寄到芳烁茵·阿勒处,她那里无疑是我们所能选择的最可靠的地方,不过,虽说这个年轻的女人社会地位比我的表妹低,难道这就构成一个在涉及品德的事情上可以不那么尊重她的理由吗?反之,更令人担心的是:由于她的感情修养没有那么高,我的事情会不会对她起一个坏榜样的作用呢?这件事,在某个人做起来是亲密的朋友鼎力相助的事,而在另一个人做起来会不会成为导致堕落的开始?如果滥用她的好意,我岂不是会把美德变成了做坏事的工具吗?唉!就我来说,即使不再找别人来帮我犯罪,不再用别人的过错来加重我的过错,我的罪过不是已经够多的了吗?我的朋友,我们不能这么做;我打算用另外一个办法,虽说也不那么可靠,但也不会受到那么多的指责,不牵连别人,也不需要任何人做我们的心腹;这个办法是:给我写信用假名,例如说德·波士格先生,把信装在一个寄给雷吉阿里罗的信封里,此事,我会预先告知他的。这样做,雷吉阿里罗本人什么也不知道,他顶多只不过有点儿怀疑,但他不敢打听,因为他的命运是掌握在爱德华绅士手里的,爱德华对我说过此人是可靠的。我们一方面通过这个渠道继续通信,另一方面,我也要看看我们是不是还能照你上次去瓦勒旅行时采用的办法,或者采用其他固定的和可靠的办法。
虽说我不了解你的心情,但我从你信中的语气也可看出,你现在的生活是不合你的胃口的。德·穆拉先生的信,在法国谁都说他写得不好,但和你的情相比,他的信也没有你的信用词那么刻薄。你像一个对老师心怀不满的小孩子一样,公然拿那些第一个教你如何研究社会的人出气,把气撒在他身上。最使我吃惊的是:引起你反感的,乃是一件本该讨得所有一切外国人的好感的事,即法国人待人接物的方式和他们在社交场合的一般做法,而你自己又承认,你本人对之还是很赞赏的。我没有忘记巴黎这个特殊的城市和一般的大城市之间的区别,可是我发现,你还没有弄清楚前者或后者的特点以前,你就轻率地大加批评,而不想一想你这样做,是有意诽谤还仅仅是报道见闻。不管怎么说,我是很爱法兰西民族的,要我说这个民族的坏话,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学到的知识,大部分都是得之于从法国买来的好书。我们的国家之所以不再是那么的野蛮,我们该感谢谁呢?在当代的人物中,两个最伟大的人物,两个最有道德的人,卡迪纳①和费纳隆②,他俩都是法国人。昂利四世③,我所喜欢的这位国王,这位好国王,也是法国人。虽说法国不是自由人的国家,但它是诚实人的国家,何况在智者们看来,他们的自由还是比别人的自由好。法国人是好客的,是保护外国人的,他们甚至容许人家说不符合他们真实情况的坏话。如果你敢把法国人让你在巴黎骂他们的话,拿一半去骂英国人,你在伦敦一定会遭到人们扔石头来打你的。我的父亲一生都是在法国度过的;一谈到这个可爱的国家,他就会眉飞色舞的。他为国王流血效劳,因此,国王在我父亲退休以后也没有忘掉他,对他的劳绩还时有嘉奖,所以,我对我父亲获得光荣的国家的荣誉是很关心的。我的朋友,既然一个国家的人民的性格有好也有坏,你至少就应在批评该指责的坏事的同时,表扬该称赞的好事。
--------
①卡迪纳(一六三七—一七一二),法国元帅,以为人仁慈著称。
②费纳隆(一六五——一七一五),法国主教和作家,他的《太累马库斯奇遇记》对路易十四的朝政颇有讥评。
③昂利四世(一○五○—一一○六),日耳曼皇帝,一○五六年六岁即位,由其母摄政;一一○五年被其次子昂利五世废黜。
我还有话要问你:你为什么要把你余下的时间浪费于到处去瞎串门?在发挥才能方面,是不是巴黎不如伦敦好?外国人在巴黎是不是不像在伦敦那样容易闯出一条路子?让我告诉你:并非每一个英国人都是爱德华那样的绅士,而法国人也不是个个都像你所讨厌的那种夸夸其谈之徒。你可以试一试,做几次试验,深入研究一下人民的风俗,考验一下那些能说善道的人究竟为人如何。我表妹的父亲说你十分熟悉帝国的宪法和君王所关心的事,爱德华也发现你对政治学和各种政治制度颇有研究。我总认为,在这个人们尊重才能的国家,是最适合于你生活的;你只要被人赏识,人家就会来聘用你的。至于宗教,为什么你信奉的宗教比其他宗教对你更有害?人的理性难道不是预防偏执和狂热的良药吗?人们在法国就一定比在德国更虔诚吗?谁不让你在巴黎也像德·圣萨伏兰①先生在维也纳那样发迹?你如果有了目标的话,你就马上去追求,这岂不是可以加快你的成功吗?如果你想比较一下哪个方法好,那么,一个人凭自己的本事发迹,岂不是比靠朋友发迹更正当吗?如果你动脑筋想一想……唉!那个大海……那条路长着呢……只有在巴黎比英国远的情况下,我才更喜欢英国。
--------
①德·圣萨伏兰,一六六八年生于瑞士沃州,曾在荷兰和英国军队中服务,后来在奥地利军队中任将军,帮助奥地利人削弱法国人在信奉基督教的地区中的势力。
谈到这个大城市,我是否可斗胆指出一个我在你信中看到的假正经?你,你曾那么津津乐道地谈论瓦勒的女人,却为什么对巴黎的女人只字不提呢?巴黎的风流漂亮的女人,难道不如那些粗犷的山村妇女值得用笔墨描写吗?你是不是担心描写世间迷人的尤物会使我感到不安?你放心吧,我的朋友,你最能使我坐立不安的办法是:闭口不对我谈巴黎女人。不管怎么说,你对那些女人只字不提,反倒比你赞赏她们更加引起我的疑心。
我还要就巴黎的歌剧说几句话。这儿的人都说它好得很①,因为,它的音乐也许不好,但戏是很好看的;如果它们不好看的话,那它们早已成为你大加批评的目标了,而你也就不会得罪什么人了。
--------
①我对那些熟知朱莉的个性和处境的人,评价很坏,因为他们没有及时看出这种奇怪的论点并不是她真正的意见。读者不久即将看到,她的情人并未上她的当;如果他上了她的当的话,他也许就不会再爱她了。——作者注
有件事,我不知道值不值得对你讲:前几天,我这儿来了两个求婚的人,好像是事先约好了在举行婚礼期间来的。这两个人,一个来自依凡尔登,他行踪不定,从这个城堡走到那个城堡,随遇而安;一个来自说德语的地方,是从伯尔尼坐驿车来的。头一个人有点儿像公子哥儿,说起话来显得很神气,如果只听他的声调的话,还以为他是一个巧于应对的人呢;第二个是一位身材高大而表情羞涩的傻瓜;他的羞涩,并不是由于他害怕使人不高兴,而是由于他愚蠢,见了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他平时行为放荡,见到了正经的姑娘,当然会感到手足无措,左右为难了。当我确实弄清楚我的父亲对这两位先生的看法以后,我便放手利用我父亲让我享受的这一点儿自由,按照我的兴致对待他们。我不相信我这样按兴之所致的做法会使这两位先生把到这里来的胡思乱想的念头继续保持下去。我憎恨他们竟敢来向你所占领的心发动进攻,何况他们手中没有任何一件能与你争夺这颗心的武器;如果他们真有的话,我就会更憎恨他们了。不过,他们(不仅他们,就是其他的人,甚至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又能到何处去拿这种武器呢?不,他们不行;我亲爱的朋友,请放心,即使我将来遇到一个能与你的才能相等的人,遇到另外一个你这样的人,我还是按照这样的原则行事:谁第一个来到我这里,我就只听这第一个来到我这里的人的声音。你千万不要因为这两个不值一谈的人感到不安。我准备采用完全相同的厌恶态度对待他们,迫使他们两人决定怎么样一起来的,也怎么样一起离开这里;在他们一起走了以后,我就立刻告诉你,要是我做到了这一点,我将多么高兴啊!
德·克鲁扎①先生最近出版了一本书,对波普②用诗体写的情书大加批评,我看了以后,心里很不痛快。我真不知道这两位作者当中哪一个说得对;不过,我看得很清楚,德·克鲁扎的书是绝对不会教人去做好事的,而波普的书,人们看了以后,是有了好事就巴不得去做的。就我来说,对于我读过的书,我判断它们好坏的办法是:在读过之后,看它们使我的心将产生什么感想;我很难想象一本不引导读者向善的书对人有什么好处③。
--------
①德·克鲁扎(一六六三—一七四八),瑞士哲学家;这里所说的他出版的书,指他一七三七年在洛桑出版的《评波普的关于人的论文》。
②波普(一六八八—一七四四),英国诗人和散文家;这里所说的他“用诗体写的情书”,指他的诗作《爱洛伊丝致阿贝拉书》(一七一七)。
③如果读者赞同这个看法,用这个看法来评论这个集子的话,编者是不会不同意的。——作者注
好了,我亲爱的朋友,我本想还要继续写下去,但他们在等我,在叫我,我只好很遗憾地写到这里就搁笔。因为,我很高兴,高兴和你一起分享我的快乐;我之所以这么高兴,这么兴奋,是因为我母亲这几天身体好多了,已经有精力来参加婚礼,当她侄女儿的母亲,或者说得更确切一点,当她的二女儿的母亲。可怜的克莱尔看到我母亲就高兴得哭了起来。你猜想一下我心里是什么滋味;虽然我知道我已经不宜于再把她留在我身边,但一想到要失去她,我心中就感到战栗。的确,我的母亲就自己的体力所及,把这桩喜事办得很漂亮;她那尚带病容的样子,似乎使她朴实大方的风采更加动人。是的,这位无可比拟的母亲从来没有这么好看,这么迷人和这么令人尊敬……你知不知道她曾几次向多尔贝先生打听你的消息?尽管她不对我谈到你,但我知道她是很喜欢你的;如果父亲听她的意见的话,她一定会把你的幸福和我的幸福当做头等大事来办的。唉!愿你的心能懂得感情;它应当懂得感情,因为它有许多必须偿还的债!
--(本章结束)-恒言电子书--
更多好看的电子书请访问http://www.hengy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