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0年09月22日 20:00
但兴许是他们粮草短缺,不得已出此下策,刘大人不也说了吗,目前就四处遭损,并没有其他明显可疑之举来证明他们准备进军边关,至于铁头郎动作频繁,指不定是他为了其他邻近小国而准备的呢。”
“郭大人,我天朝不是他的粮仓,而你也别忘了,我们也是他的邻近之国。”一直以来就看他很不顺眼的冯征程快人快语地露出讥讽的笑容。
“那么将军就是笃定了他意欲进军了?”有来有往的,郭未英也夹枪带棒地回以嘲弄一笑。
“不管怎么讲,未雨绸缪是总是错不了。”宅心仁厚的右丞相罗中书沉着地开口,他朝帝思远拱手一揖,“回皇上,老臣以为,出兵之事刻不容缓,我们可以先驻守关中,如果呼尔萨没有反意则罢,倘若真有烽烟,那也免去我们面临鞭长莫及的窘境。”
“嗯,罗大人说得也不无道理。”轻捏了下下巴,帝思远微颔首。
“皇上,万一呼尔萨本无反意,反而是看我朝三军齐发一时震怒,岂不是我们作茧自缚了吗?”郭未英见状忙苦口婆心地劝戒。
宋行清静看着郭未英看似急切的脸,剑眉轻轻一皱,怎么他觉得这个郭大人今天的表现与平日大为不同?他应该不是个急燥沉不住气的人。
有此感觉的可不止宋行清一人,帝靖言早就开始在心底推算这个郭未英反常的原因了,只是他慧根有限,到目前为止还是看不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国难当前,他也没有时间去顾忌其他了,只见他怒道:“郭大人,你怕呼尔萨震怒,难不成得知他纵容手下对我百姓肆意杀掳你就可以不当一回事?那些不是别的,那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如果我们连自己百姓的性命都保全不了,那我们还当什么官,还谈什么为民请命,保家卫国!”
看郭未英一时反驳不出话来,帝靖言也懒得理他,迳自下跪,“皇上,臣主张出兵。”
“臣附议。”宋行清首先出列,也跪下请命。
“臣附议。”见状,罗中书与冯征程也陆续下跪。
见其余人都跪了下去,郭未英也不好再反对,只得不甘不愿地屈膝,“臣附议。”
满意地看他们达成了共识,帝思远扬声道,“都起来说话吧。”
“是,皇上。”
“既然出兵是势在必行,那么众卿家以为该派谁领兵出战呢?”
“冯将军乃两朝元老,又是开国功臣,昔年随先帝南征北讨,杀敌无数,立下的战功更是数不胜数,臣认为让他领兵出战,那是再合适不过。”真乃国之栋梁啊,举贤不避嫌,明明与冯征程结过不少的梁子,郭未英依然诚恳地推荐。
“臣举荐定烽王,一来王爷当年也是阵前猛将,二来冯将军如今年事已高,尚且抱恙在身,恐怕难以成行。”素来颇有交情,深知冯征程已是风烛残年,对战争更是心倦不已,罗中书实在不忍见他老迈之年还要力歇声嘶地浴血沙场,定烽王正是血气方刚的年华,由他出战那是再好不过,胜算也能大上几分。
“冯将军才年过六十,那来风烛残年之说,臣力推冯将军。”
“老臣以为王爷最是适当人选。”
“臣举荐一人。”正当两位大人争执不下之际,宋行清迈步上前。
“哦,宋大人所举何人?”
“早前因诗联案无辜入狱的疑犯,风清扬。”
“风清扬?他有何能耐?”新月眉微挑,帝思远有些好奇。
“回皇上,此人虽无诸葛管仲之才,但他精通孙子,对行军布阵颇有心得,且此人一身武艺,轻功卓越,可谓文韬武略,乃难得的人才。”
“嗯,此人的确武功高强。”上次已经见识过他与那刺客的打斗,确实是难得一见的高手。
“臣以为不妥。”郭未英反对道,“此人并非我朝官员,况且早前还因犯案入狱,不明底蕴怎可轻易让他统领三军,万一他是个奸细那该如何是好?”
“郭大人尽可放心,他是我朝散官丰子恺的义弟,家世绝对清白,如果大人认为这还不够,那么本相愿以人头担保。”斩钉截铁的话稳稳地落入每个人耳中,帝靖言不禁细细嘀咕,风清扬做人真是太成功了。
“虽说如此,但此人才能若何我们也未曾目睹,要让他领兵出战,臣以为还得从长计议。”
“郭大人言之有理,贸然启用新人,此举确实不妥。”抚了抚小胡子,罗中书也中肯地点头。
“皇上,只要给他机会,风清扬绝对会是领军打仗的好人才。”与宋行清同一阵线,帝靖言也断言道。
“皇上,臣以为不若让老臣带兵,就让这风清扬作为副将,这样也可两全其美。”
“这倒不失为一个好主意,但老将军身子抱恙,这长途拨涉的,朕委实不忍心。”要这么一个苍苍白发的老人为他远征边关,上阵杀敌,帝思远说不出的愧疚。
“臣愿意肝脑涂地,只求能为皇上分忧。”有这样的好主子,他死而无憾。
“这……”
“皇上,罗大人说得对,冯将军年事已高,臣不才毛遂自荐,请皇上让臣领兵出征,大人留守京师即可。”明明自己就是个有为青年,怎么就没人看到呢。
“皇叔所言甚是。”微微吁了一口气,他还真怕这个皇叔沉醉在温柔乡,再也不愿踏足沙场了。“那么,就封你为护国大将军,风清扬为阵前左将军,官居三品,点兵十万,三日后兵发边关。”
“臣领旨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