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8:56
、吴王弟夫概。
秦、楚联军先后在麇和公壻之溪(今湖南岳阳东)大败吴军,吴王弟夫概趁机归吴自立为王,同时越国也乘机攻吴,吴王阖闾撤兵归国。
鲁堕三都之战周敬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98年),鲁国强行拆毁“三桓”私邑邱(今山东东平东)、费(今山东费县西北)、成(今山东宁阳东北)之战。
攻:公山不狃、叔孙辄。守:鲁大夫申句须、乐颀。
邱、费被拆毁。成则攻而未克。
晋卿争权之战周敬王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497—前496年),晋国卿族之间于国内(今山西、河北、河南一带)进行的争权之战。
攻:赵鞅、韩简子、魏襄子、智文子。守:
范吉射、中行寅。
赵、韩、魏、智四氏击败中行及范氏,晋国内战暂时停止。
檇李之战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越军在檇李(今浙江嘉兴南)大败吴军之战。
攻:吴王阖闾。守:越王勾践、大夫灵姑浮。
吴王阖闾为戈击伤,败退至距檇李七里处的陉地而亡。
夫椒之战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吴军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大败越军之战。
攻:越王勾践、越将灵姑浮。守:吴王夫差、太宰伯噽、前军主将伍子胥、吴将孙武。
夫椒之战,越军惨败,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并请吴王准许越国附属于吴。夫差遂与越讲和。
铁之战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晋卿士赵鞅率军大败郑军于铁(今河南濮阳西北)之战。
攻:晋卿士赵鞅、晋将公孙蔑。守:郑大夫子姚、子般。
晋军获胜,缴获粟千车。
吴鲁邾郯攻齐之战周敬王三十五年(公元前485年),吴王夫差率军联合鲁、邾、郯军进攻齐国(今山东境)之战。
攻:吴王夫差、吴大夫徐承。守:齐国舟师。
吴大夫徐承率舟师自海上入齐,被齐军击溃。吴王夫差被迫撤军。此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海战,开创了春秋时期渡海作战的先例。
齐鲁稷曲之战周敬王三十六年(公元前484年),鲁军于稷曲(今山东曲阜附近)击败齐军之战。
攻:齐大夫国书、高无邳。守:鲁季氏宰臣冉求、孟孙氏属下孟孺子泄。
艾陵之战周敬王三十六年(公元前484年),吴、鲁、邾、郯联军在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重创齐军之战。
攻:吴王夫差、大夫胥门巢、王子姑曹、展如。守:齐大夫国书、高无邳、宗楼。
齐军大败,将领公孙挥战死;下军大夫宗楼下落不明;大夫国书、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被俘。艾陵之战,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最彻底的一次围歼战,同时也是中国战争史上较早使用预备队的战例之一。
吴之战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越军攻占吴都吴城(今江苏苏州)之战。
攻:越王勾践越大夫范蠡、后庸、畴无馀、讴阳。守:吴太子友、大夫王孙弥庸、王子地。
越军占领吴城,俘太子友、王孙弥庸等,吴国从此一蹶不振,逐步趋向衰弱。
齐内乱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齐国贵族田氏族军于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北)击败简公为首的贵族集团之战。
攻:齐左相田恒。守:齐简公、齐右相阚止。
齐简公、阚止被杀。田恒立简公之弟骜为君,即齐平公,并自任齐相,独掌齐国政权。
笠泽之战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越军在笠泽(又作囿,今江苏吴江一带)击败吴军之战。
攻:越王勾践。守:吴王夫差。
笠泽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一次江河进攻作战。此役,吴国的主力精锐几乎全军覆灭,越国则确立了对吴国的绝对战略优势。
卫内乱周敬王四十二年至四十三年(公元前478—前477年),卫国贵族于卫都帝丘(今河南濮阳南)发动的内战。
攻:大夫石圃。守:卫庄公。
石圃率工匠杀死庄公,流亡于齐的公子姬辄赶走石圃,召回被庄公驱逐的旧臣。卫国内乱暂平。
越灭吴之战周元王元年至三年(公元前476—前474年),越军于吴城(今江苏苏州)攻灭吴国之战。
攻:越王勾践。守:吴王夫差。
越军攻破吴城,吴王夫差向勾践求和,未允,被迫自刭,吴亡。
鲁越宋攻卫外州之战周元王七年(公元前470年),鲁、越、宋联军护送卫侯回国,于外州(今河南滑县东、濮阳西南)击败卫国诸大夫军队之战。
攻:鲁大夫叔孙舒、越大夫皋如、舌庸及宋大夫氏筏。守:卫大夫褚师比、公孙弥牟。
联军攻至外州,劫掠城郊后退走。
晋攻郑之战周贞定王五年(公元前464年),晋军围攻郑国都城郑(今河南新郑)之战。
攻:晋卿荀瑶、晋卿赵简子之子赵无恤。
守:郑声公。
郑国向齐国求援,晋撤军回国。至此,晋军先后攻下郑国9座城邑。
晋阳之战周贞定王十四年至十六年(公元前455—前453年),晋国赵氏军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古城营)与智氏、韩氏、魏氏联军进行的城邑攻守战。
攻:智伯、韩康子、魏桓子。守:赵襄子。
赵、韩、魏三卿结盟,杀智伯瑶而三分其地,从此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
魏攻秦河西之战周威烈王七年至十八年(公元前419—前408年),魏军攻取秦国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之战。
攻:魏大将军吴起、魏太子击。守:秦灵公、秦简公。
公元前413年,魏军深入至秦纵深郑(今陕西华县西南)地;公元前412年,魏军攻克繁庞(今陕西韩城东南);公元前409年,魏军攻克临晋(即王城,今陕西大荔东南)、元里(今陕西澄城东南);公元前408年,魏军克洛阴(今陕西大荔西南)、阳(今陕西合阳东南)。至此,魏军已尽占河西之地。
魏灭中山之战周威烈王十八年至二十年(公元前408—前406年),魏军在顾(今河北保定定州)攻灭中山国之战。
攻:魏将乐羊。守:中山国君武公。
魏军占领中山国全境,魏文侯命太子击镇守中山地,封乐羊于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中山国亡。但又于公元前380年前后重新复兴,定都灵寿。
阴晋之战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魏军在阴晋(今陕西华阴东)反击秦军,最后以少胜多战败秦军之战。
攻:秦惠公。守:魏武侯、西河郡守吴起。
魏军击败十倍于己的秦军,有效遏制了秦军东进的势头。阴晋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浊泽之战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韩、赵联军在浊泽(今山西运城境)进攻魏军之战。
攻:赵成侯、韩懿侯。守:魏公子罃。
韩、赵发生分歧,分别领军撤走。子罃自立为魏惠王。
秦收复河西之战周显王三年至四十七年(公元前366—前322年),秦军收复被魏国夺占的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之战。
攻: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左庶长卫鞅、秦将公孙衍。守:魏惠王、魏将公子印、魏错、龙贾。
公元前366年,秦军开始攻魏。公元前331年,秦收复河西。之后,又攻克魏河东诸城,完全掌握了黄河天险,控制了东进中原的要道。
桂陵之战周显王十五年至十六年(公元前354—前353年),齐军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一说今山东菏泽北)大败魏军之战。
攻:魏将庞涓。守:主将田忌,军师孙膑。
此战是齐国进入战国时期后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齐军采取了避实就虚、攻其必救等战法,大破魏军,创造了“围魏救赵”的著名战例。
马陵之战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齐军在马陵(今山东莘县境)聚歼魏军之战。
攻:魏上将军太子申、将军庞涓。守:齐将田忌、孙膑。
齐军设伏马陵,射杀庞涓,俘太子申。马陵之战,为历代兵家留下了设伏歼敌的成功范例。
函谷关之战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军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进攻秦军之战。
攻:楚怀王。守:秦庶长樗里疾。
秦军斩杀联军主力韩军8.2万人,联军败退观泽(今河南清丰南),秦军追至,再败韩军,俘韩将鲮申差,关东诸国大为震恐。
秦灭巴蜀之战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军攻灭巴(今四川东部)、蜀(今四川西部)之战。
攻:秦将张仪、司马错。守:蜀王、苴侯、巴王。
秦灭巴、蜀,置巴郡,郡治江州(今四川重庆北)。巴蜀既定,秦益富强。
秦楚丹阳、兰田之战周赧王三年(公元前312年),秦军于丹阳(今陕西、河南间丹江以北地区)、蓝田(今陕西蓝田西,一说今湖北钟祥西北)击败楚军之战。
攻:楚大将军屈丐、裨将逢侯丑。守:秦庶长魏章及樗里疾、甘茂。
秦军大败楚军,俘屈丐及裨将逢侯丑等七十余将领,斩首8万,并攻取楚地汉中(今陕西汉中)600里地,置汉中郡,后又于蓝田击败楚军,楚怀王被迫撤军,割两城向秦求和。
宜阳之战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秦军进攻韩国宜阳(今河南宜阳西)之战。
攻:秦将甘茂、庶长封。守:韩襄王。
秦军击败韩军,斩首6万,攻占宜阳。接着,秦军渡黄河夺取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
从此,秦的疆域扩展到了中原,并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险。
赵攻中山之战周赧王八年至十九年(公元前307—前296年),赵军进攻中山国(今河北高邑至蔚县一带)之战。
攻:赵王。守:中山王。
中山国亡,赵将中山王尚迁徙到肤施。中山国自春秋末期立国,经过二百余年时间,宣告灭亡。
垂沙之战周赧王十四年(公元前301年),齐、韩、魏联军于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大败楚军之战。
攻:齐将章子。守:楚将唐昧。
楚将唐昧被杀。联军乘胜攻占垂丘(今河南沁阳北)、宛(今河南南阳)、叶(今河南叶县)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国被迫以太子横为质,向齐求和。
伊阙之战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秦军在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大败韩、魏联军之战。
攻:秦左庶长白起。守:韩将公孙喜、魏将犀武。
秦军集中兵力,猛攻魏军,杀其主将犀武,随后立即攻打韩军。韩军溃败,被全歼,主将公孙喜被俘。
济西之战周赧王三十年(公元前285年),燕、赵、韩、魏、楚五国联军进攻齐国(今山东境)之战。
攻:燕亚卿乐毅、谋士剧辛。守:主将触子,副将达子。
燕军攻入临淄,齐湣王逃至莒(今山东莒县),后被楚将淖齿所杀。
即墨之战周赧王三十一年至三十六年(公元前284—前279年),齐军凭借孤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进行坚守防御并反击燕军围攻之战。
攻:燕将骑劫。守:临淄市掾田单。
骑劫被杀,齐军收复失地70余城。田单被齐襄王拜为相国,受封安平君。
黔中之战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秦军进攻楚国黔中郡(今湖南、湖北西部、贵州东北部)之战。
攻:秦大将军司马错。守:楚顷襄王。
黔中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较早的一次战略迂回战例。秦军完成了对楚国的战略迂回,攻占了楚国黔中郡(今黔中、湖南沅陵西)。
鄢郢之战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79—前278年),秦军进攻楚国鄢(今湖北宜城东南)、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地区之战。
攻:秦大良造白起。守:楚顷襄王。
秦军水淹鄢城,焚夷陵(今湖北宜昌)楚王宗庙,直逼郢都。楚顷襄王匆匆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白起追至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占竟陵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并在郢地设置南郡(今湖北中部地区)。
华阳之战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秦军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北)各个击破赵、魏联军之战。
攻:魏相芒卯、赵将贾偃。守:秦武安君白起、客卿胡阳。
赵、魏联军被歼17万,秦军乘胜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境)。魏军主力多被歼灭,被迫割让南阳(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地区)地向秦求和。
阏与之战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赵军于阏与(今山西和顺西),击败秦军之战。
攻:秦中更胡阳。守:赵将赵奢。
秦军大败,赵奢因功受封马服君。
陉城之战周赧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64年),秦军攻占韩国陉城(今山西曲沃东北)等9座城邑之战。
攻:秦武安君白起。守:韩军。
秦军夺占韩国陉城等9座城邑,斩杀韩军5万余人。
长平之战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武安君白起率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全歼赵军的大规模歼灭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
攻:秦白起、王龁。守:赵将廉颇、赵括。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以赵军被坑杀45万余人告终。秦军取得的全胜,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仍为时代特征的战国行将终结。
邯郸之战周赧王五十六年至五十八年(公元前259—前257年),赵、魏、楚联军在赵都邯郸(今河北境)击败秦军之战。
攻:秦五大夫王陵、王龁。守:赵相平原君、上卿廉颇,魏相信陵君。
邯郸之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
鄗、代之战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赵军在鄗(今河北高邑东)、代(今河北蔚县东北)击败燕军进攻之战。
攻:燕相栗腹、部将卿秦。守:上卿廉颇、乐乘。
燕军大败,栗腹被斩,卿秦被俘。赵军追击500里,直入燕境,进围燕都蓟(今北京城西南)。
河外之战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元前247年),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军于河外(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南)击败秦军之战。
攻:秦将蒙骜。守:魏相信陵君无忌。
秦军被围,被迫西退。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
赵破匈奴之战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赵军大规模反击奴匈(今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东部)之战。
攻:匈奴军。守:赵边将李牧。
赵军歼灭10万匈奴骑兵,然后又乘胜前进,灭褴国(今河北蔚县北)、破东胡(今内蒙古东部)、降林胡(今山西北部)。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进扰赵国边境。
蕞之战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秦军在蕞(今陕西临潼东北)击败赵、燕、魏、韩、楚五国联军之战。
攻:赵将庞煖。守:秦相吕不韦。
秦军突袭楚营,楚军自行东撤。四国军队闻楚军先退,皆请退军。于是,赵、韩、魏、燕之军先后归国。
肥之战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赵军在肥(今河北晋州西)全歼秦军之战。
攻:秦将桓。守:赵将李牧、赵葱。
10万余秦军被歼,桓畏罪逃奔燕国,李牧得封武安君。
番吾之战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赵军在番吾(今河北平山南)击败秦军之战。
攻:秦军。守:赵将李牧、司马尚。
此战是秦、赵两国交战中,赵国最后一次取得的重大胜利。
秦灭韩之战秦王政十六年至十七年(公元前231—前230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韩国(今河南中部)之战。
攻:秦将内史腾。守:韩王安。
秦军攻克韩都郑(今河南新郑),俘获韩王安,继而占领韩国全境,韩亡。秦在韩地设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
秦灭赵之战秦王政十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前229—前222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赵国(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等)之战。
攻:秦将王翦、羌瘣、杨端和。守:赵王迁、赵公子嘉,赵将李牧、司马尚、赵葱、颜聚。
赵王迁被俘,赵公子嘉逃至代(今河北蔚县东北),自立为王。秦于赵地设邯郸郡,后又于公元前222年破代,俘代王嘉,赵彻底灭亡。
秦灭燕之战秦王政二十年至二十五年(公元前227—前222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燕国(今河北中部北部、辽宁大部等地)之战。
攻:秦将王翦、辛胜、李信、王贲。守:燕王喜、太子丹。
秦军攻破燕都蓟城(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喜及太子丹逃至辽东(今辽宁辽阳)。楚、魏灭后,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燕王喜,燕亡。
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
秦灭魏之战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魏国(今河南中部偏东)之战。
攻:秦将王贲。守:魏王假。
秦军引黄河、鸿沟之水灌魏都大梁。三月之后,大梁城坏。魏王假出降,魏亡。秦在魏东部地区设置砀郡。
秦灭楚之战秦王政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226—223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楚国(今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大部等地)的作战。
攻:前期秦将李信、蒙武,后期王翦、蒙武。守:楚将项燕。
项燕被杀,楚王负刍被俘,楚亡。秦在楚地设立楚郡,不久,又分为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
秦灭齐之战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齐国(今山东境)之战。
攻:秦将王贲。守:齐王建。
秦军由原燕国南部(今河北北部)南下,攻占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北),俘齐王建,齐亡。秦王在齐设置齐郡和琅邪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