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庄子的智慧

后 记

书名:庄子的智慧 作者:庄周 本章字数:9271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8:50


后 记 

  

《外物》篇由十三章文字杂纂而成,文意不贯通。所选文字分别为第三、第七、第十三章。"投资有风险,入市请谨慎。"这并非是客套话。任公子钓大鱼的故事就给人以启示,经世之人当有大志气,只有有志于大成之人方可大业有成。庄子和惠子的对话,申明了"无用之为用"的道理。"得意而忘言"是一种思想境界,充满了灵动之性,后世禅宗对此义多有发挥。

  寓言(节选)

  寓言,寄托语言的言论。取篇首二字为篇名。

  【原文】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1]。

  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2]。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之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3];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

  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为耆艾,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4]。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5]。

  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6]。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故曰'无言'[7]。言无言,终身言,未尝不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8]。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9]。恶乎然[10]?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11];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12]。天均者,天倪也。

  【注释】

  [1]寓言:寄托他人说的话。十九:十分之九。重言:庄重的语言,或指借重先哲的言论。十七:十分之七。卮(zhī)言:自然随意、不着边际、无心之言。卮,古代盛酒的器皿。日出:随时说出。和:合。天倪:自然的分际。

  [2]藉:通"借",借助。外:外人。亲父:亲生的父亲。媒:做媒人。

  [3]应:赞同。反:反对,反驳。

  [4]已:制止。耆艾:六十为耆,五十为艾,对长者的称呼。先:长。经纬:纵横的纹理。本末:始终,头尾。经纬本末:指道理,学习。期:期待。

  [5]无人道:缺乏为人之道。陈人:陈腐之人,老朽。

  [6]曼衍:散漫流衍,不拘常规。穷年:终其天年。

  [7]不言则齐:不发言则自然就等同齐一。齐与言不齐:本来没有差别的加上主观的言论便不齐了。

  [8]言无言:说了没有主观意见的话。终身言,未尝不言:即使终身都在说,等于没有说。终身不言,未尝不言:即使终身不说,也等于说了。

  [9]自:根由,缘故。

  [10]恶(wū)乎:怎么。

  [11]固:本来。

  [12]种:种子。形:形态。禅(shàn):代替,承续。始卒若环:首尾相接像环。伦:端倪。天均:自然的均调。

  【译文】

  书中的寓言占十分之九,重言占十分之七,卮言每天都会出现,合于自然的分际。

  寓言占十分之九,都是在借用别人的论说。父亲不为自己的儿子做媒。因为让父亲称赞儿子,总不如让别人称赞更令人信服。这不是父亲的过错,而是别人喜好猜疑的过错。与自己意见相同的就应和,不同的就反驳;与自己的意见相同就肯定,不同的就要否定。

  重言占十分之七,都用来制止别人的言论,因为这是长者的言论。年龄比别人长,而他的言论不能与实际年龄相符合的,就不能算是先于人的智者。做人如果没有长于人的才智,那么就是没有尽到为人之道;没有尽到为人之道,就被称为陈腐老朽之人。

  漫无边际的话可以天天讲个没完,合于自然的分际,顺乎无常,散漫流衍,所以可以享尽天年。不说话,自然就是齐一等同的,本来齐一的、自然的,加上自己的言论就不齐一了,主观言说加上齐一的语言,不再齐一等同了,所以要发表那些没有主见的言论。发表无主见的言论,即使终身都在说,却和没有说一样;即使终身不说话,也未尝没有说。可以有可以的原因,不可以有不可以的原因;对有对的原因,错有错的原因。怎样才算正确呢?正确有正确的道理。为何才算不正确呢?不正确有不正确的道理。怎样才算可呢?可有可的原因。怎样才算不可呢?不可有不可的原因。凡是万物本来就有对的,本来就有可的,没有什么事物不对,没有什么事物不可。不是卮言天天说,合于自然,还有什么能像它那样永恒持久呢!万物皆是种子,以不同的形态代替传接,始终像个圆环,不了解它的道理找不到端倪,这是所谓的的天均。天均就是天倪。

  【原文】

  阳子居南之沛[1],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2],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也。"

  阳子居不答。至舍,进盥漱巾栉,脱屦户外,膝行而前[3],曰:"向者弟子欲请夫子[4],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今闲矣,请问其过。"老子曰:"而雎雎盱盱,而谁与居[5]?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6]。"

  阳子居蹴然变容曰[7]:"敬闻命矣[8]!"

  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9]。

  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

  【注释】

  [1]阳子居:杨朱,战国时魏国人。内篇中的《应帝王》篇有"阳子居见老聃"。之:往。沛:地名,在今江苏徐州。

  [2]老聃:老子。邀:迎候。梁:沛郊的地名。

  [3]巾:毛巾。栉:梳子。屦(jù):葛麻做的鞋子。膝行:跪着走,表示尊敬。

  [4]向:刚才。

  [5]雎雎(jū):仰目而视,骄傲。盱盱(xū):张目而视,亦指傲慢。居:相处。

  [6]若:似。辱:污,黑。

  [7]蹴(cù)然:蹴,通"蹙",紧迫的样子,有惭愧不安之意。

  [8]命:教。

  [9]舍者:旅舍中的所有人。迎将:迎送。家:旅店。公:旅店男主人。妻:旅店女主人。炀(yàng):烘,炙,烤火。

  【译文】

  阳子居南下到沛地去,老子西游到秦国,阳子居在沛地的郊外迎候老子,到梁地见到老子。老子半途中仰天长叹说:"起初,我以为你是可以教导的,现在看来不可以。"

  阳子居默然没有答话。到了旅店,阳子居为老子送洗漱用品。他把鞋脱在门外,然后两腿跪着向前爬行,说:"刚才我想请教先生,可先生在赶路没有时间,所以没敢打搅你。现在得空,请你指出我不可教的原因。"

  老子说:"你四处张望,张扬傲慢,谁敢和你共处呢?一生清白的应该感觉还有污点,道德高尚的应该感觉还有不足。"

  阳子居听了,惭愧不安地说:"敬听先生的教诲!"

  阳子居刚到沛地时,旅店的人都出来迎送他,男主人为他安排坐席,女主人为他拿洗漱用品,先到的人为他让出席位,烤火的人躲开炉灶。等他回去的时候,旅店的人便开始与他争席而坐,不分彼此了。

  【阐释】

  《寓言》篇共分七章,各章文章不相关联。所选文字分别为第一、第七章。第一章自叙全书的写作特点特色,可以视为《庄子》这部书的序例。第七章阳子居见老聃之事,说明骄泰发扬的神态务必克除,否则就不能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个被孤立、被排斥的"异类"。

  列御寇(节选)

  【原文】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1]。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2]。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3];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4]。"

  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5]。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6]!"

  【注释】

  [1]曹商:人名。宋王:宋国国君偃。

  [2]王:秦王。说:通"悦"。益:增加。

  [3]反:通"返"。穷闾:偏僻的里巷。厄巷:狭窄的小巷。困窘:贫苦。屦:麻鞋。槁项:干枯的脖子。馘(guò):脸。短:短处。

  [4]一:一旦。悟:使……觉悟。长:长处。

  [5]痈:红肿出脓的毒疮。痤(cuó):痤疮,粉刺,也有说疽。舐(shì):舔。痔,痔疮。下:卑下。

  [6]岂:难道。子:你。行:走。

  【译文】

  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人,替宋王偃出使秦国。当他刚去时,获得车辆数乘。秦王喜欢他,增加车辆百乘。当他返回宋国后,见到庄子说:"住在穷里狭巷,穷困地靠织鞋度日,搞得面黄肌瘦的样子,这是我的短处;一旦见到万乘的君主而使随从的车辆增加百乘之多,这是我的长处。"

  庄子说:"秦王有病召请医生,能够使毒疮痈疽溃散的可以得车辆一乘,给他舔痔疮的可得车辆五乘,所医治的愈卑下,得到的车辆愈多。你难道是给他治疗痔疮了吗?为什么得这么多车呢?你走吧!"

  【原文】

  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1]。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2]。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慎懁而达[3]。有坚而缦,有缓而釬[4]。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5]。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杂之以处而观其色[6]。九征至[7]。不肖人得矣[8]。"

  【注释】

  [1]知:认识,了解。天:自然界及其规律。

  [2]天:自然界。旦暮:早晚。期:限定的时间。厚貌深情:外貌虽忠厚而其情深难测。

  [3]愿:谨厚,指谦虚谨慎。益:通"溢",骄溢自满。长(cháng):善,指有良好的才智。不肖:没有才智。慎:一作顺,温顺,柔顺。懁(xuān):圆滑。达:通达。

  [4]坚:坚强。缦:涣散,软弱。缓:舒缓。釬(hàn):通"悍",急。

  [5]就义:追求正义。若渴:如饥似渴。去义:抛弃正义。若热:如逃避热火一样快。

  [6]远使之:派到远处去做事。观:考察。忠:忠贞不二。近使之:安排在身边做事。敬:恭敬。烦:繁杂,复杂。能:治乱的能力。卒(cù):通"猝",突然。知:通"智",此处指反应是否迅速。急:急迫,紧迫。期:约。信:信用,指不背信弃义。委,委托。财:钱财。仁:仁德,不贪。危:危急,危险。节:节操。则:一作侧,礼仪规则,规矩。杂:混杂。色:面色不慌。

  [7]征:征验,检验。至:做到。

  [8]不肖人:指内外终始不一致的人。得:得到。

  【译文】

  孔子说:"人心比山川还险恶,比知道天还困难。天还有春夏秋冬早晚时间的限定期限,人却是容貌淳厚而性情深沉。所以,有的外貌谨慎而行为骄溢,有的外表貌似长者而内心没有什么才智,有的外貌温顺而内心通达,有的外表坚强而内心涣散,有的外表舒缓而内心急躁。所以他追求正义如饥似渴,抛弃正义又如避热一样快。所以君子让他到远处做事来考验他的忠诚,让他在近处做事来考验他的恭敬程度,用繁杂的任务来检验他的能力,向他突然提问来检验他的心智,用急促的时间期限来检验他的信用,用钱财委托来考验他的廉洁,告诉他危险的事情来检验他的节操。让他喝醉酒来检验他的仪态,让男女混杂相处来检验他的色态。九种征验得到验证,不肖的人就可以看出来了。"

  【原文】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1]。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2]。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3]"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4]。"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5]!"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征征,其征也不征[6]。明者唯为之使,神者征之[7]。夫明之不胜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见入于人,其功外也,不亦悲乎[8]!

  【注释】

  

[1]将死:将要死去。

  [2]以:用。珠玑:珍珠。珠,圆的为珠。玑,珠不圆的为玑。赍送:赠送,指陪葬品。

  [3]备:齐备。何以加此:有什么比这样更好的呢?

  [4]乌:乌鸦。鸢(yuān):老鹰。[5]蝼蚁:蝼蛄和蚂蚁。彼:指乌鸦和老鹰。此:指蝼蛄和蚂蚁。偏:偏心,私心。

  [6]以不平平:以不平的方式来平均。以不征征:用没有验证的事情去证明。

  [7]明:聪明。之:它,指天道。神:神人。

  [8]不胜:不及。所见:偏见。入于人:溺于人事。

  【译文】

  庄子快要死时,弟子们打算厚葬他。庄子说:"我用天地作棺椁,用日月作双璧,用星星当做珍珠,用万物作陪葬品。我的陪葬品难道还不齐备吗?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弟子们说:"我们担心乌鸦和老鹰吃掉你呀!"庄子说:"天葬被乌鸦和老鹰吃,土葬被蝼蛄和蚂蚁吃,从乌鸦、老鹰嘴里夺过来给蝼蛄、蚂蚁,为什么这样偏心呢!"用不公平的方式来平均,这种平均不能算平均;用不征验的东西去征验,这种征验不能算征验。自认为聪明的人被人支使,神明的人可以顺应自然。聪明的人不如神明之人已经很久了,而愚蠢的人还依仗他的偏见溺于人事之中,他的功劳全是外表的东西,不可悲吗?

  【阐释】

  《列御寇》有十二章,各章文意不相属联,散漫,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思想脉络。所选文字分别为第四、第八、第十二章。第八章讥刺并否定曹商追势得利的行径,称美庄子的恬淡志远,有所为有所不为,蔑视当权者。第八章写不可捉摸的人心变化。第十二章写到庄子将死,反对通行的葬法。当时,儒家主张厚葬,墨家宣扬薄葬,而庄子力主不葬。看破生死,洞彻人生,于是有了特立独行的言行举止。

  天下(节选)

  天下,指中国社会。取篇首二字为篇名。此篇可视为《庄子》一书的后序,同时又是中国最早的学术史专论。

  【原文】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力不可加矣[1]!古之所谓道术者[2],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3]。"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4]?""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5]。"不离于宗,谓之天人[6];不离于精,谓之神人[7];不离于真,谓之至人[8]。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9];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10];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11];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12]。

  古之人其备乎[13]!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14]。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15]。《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16]。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17]。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18]。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19]。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20]。悲夫!

  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21]!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注释】

  [1]方术:特殊的学问,即道术的一部分。以:以为。其有:其所学,指所学得的特殊学问。

  [2]道术:普遍适用的、包罗万象的学问,引申为真理。

  [3]恶乎在:在恶乎,即在哪里呢?无乎不在:指大道无所不在。

  [4]神:指天。明:指地。神明,指天道、地道。

  [5]圣王:指圣者和人道。皆原于一:天道、地道、人道的作用都原于一。一,指大道。

  [6]不离:不分离。宗:指道,指主宰万物的道。天人:指与天道合一的人。

  [7]精:指道的精微之处。神人:神圣的人。

  [8]真:纯真的性情。至人:至高无上的人。

  [9]本:根本。门:指天门,万物生死的进出口。兆:征兆、预兆。

  [10]恩:恩惠。以仁为恩:用仁爱恩惠人们。理:治理。以义为理:用义来治理人们。行:行为。以礼为行:用礼来教化人们的行为。乐:音乐。和:调和。以乐为和: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性情。熏然:温和的样子。君子:指辅佐圣王的贤者。

  [11]法:法度。分(fèn),分守或职守。名:职称。表:标准。参:比较。验:验证。稽:考查,考核。决:断定。其:犹如。数:等次。一二三四:指上文提到的法、名、参、稽。齿:指序列等级。

  [12]事:指耕、织、工、商的职业。常:恒常、不变、常务。蕃息:繁衍生息。畜:积蓄。为意:作为关心的事情。民之理:民之常情。

  [13]古之人:指古代的圣人。备:完备。

  [14]配神明:配合天地万物造化的灵妙。醇天地:即准天地,取法天地。本数:道的根本,大的运数。末度:法度,道的末节。六通四辟:六合通达,四时通畅。小大精粗:指万物不论小大精粗。运:运行。

  [15]邹鲁之士:指儒士。缙绅:缙笏而垂绅的儒服,也指儒士。多:各的意思。

  [16]道:这里都指言。

  [17]中国:指鲁、齐、卫、宋地区。时或:有时。大乱:指战国时期。贤圣:指孔子与其弟子。察:通"际"。一,:一端之见解,指不全。自好(hào):主观自信不变。

  [18]明:知道。该:通"赅",完备。遍:普遍。一曲之士:看问题不全面的人。

  [19]判:分割。析:割裂。理:常理。察:放散。容:盛容。

  [20]内圣:将道藏于内心的是圣人。外王:将道显露于外的是王。郁:抑郁。方:方术。

  [21]反:通"返"。合:合在一起。

  【译文】

  天下研究方术的人很多,都以为自己所学的东西无以复加、再好不过了。古代所谓的道术究竟在哪里呢?回答说:"无所不在。"问说:"天道从哪里降临?地道从哪里产生?"回答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都来源于大道。"不离开道的人,称为天人;不离开道的精微的人,称为神人;不离开道的纯真的人,称为至人。以天为主宰,以德为根本,以道为出入口,能预见变化的征兆的人,称为圣人;用仁爱恩惠人们,用义治理天下,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用乐来调和人们的性情,表现温和仁慈的人,称为君子;以法度作为分守,以名号职称作为标准,以比较作为验证,以考查作为断定,像数字一二三四那样明了,百官以这些序列等级为列;以耕、织、工、商的职业为常务,以衣食为主要,繁殖生息,生产储藏,使老弱孤寡都能得到抚养,这是治理人民的道理。

  古代的圣人不是很完备的吗?他们配合天地万物造化的灵妙,取法天地,养育万物,调和天下,泽及百姓,不仅明白道的根本,而且能够贯彻法度的末节,六合通达,四时通畅,万物不论小大精粗,都无所不在地运行圣王之道。古代道术明显表现在典章制度的,旧时的法规、世代相传的史书都有很多记载。那些存在于《诗》、《书》、《礼》、《乐》的,邹鲁的儒士和学者,大多都能明白。《诗经》是表达心意和志向的,《书》是用来记载政事的,《礼》是规范道德行为的,《乐》是调和性情的,《易经》是用来预测阴阳变化的,《春秋》是讲解名分的。典章数度散布于天下,而设立在中国的,在百家学说里时常称道。天下大乱的战国时期,贤圣隐晦,道德天下不统一,学者各执一端而自以为是。就像耳、目、鼻、口各有各的知觉功能一样,不能相互通用。犹如百家众技一样,各有所长,有时也有所用。虽然这样,但不完备又不普遍,只属于看问题不全面的人。他们分割天地一致的完美,离析万物的常理,放散古人道术的整体,很少能具备天地的纯美和相称于天道地道的盛容。所以,内圣外王之道,暗淡不明,抑郁不发,天下的人各自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方术。可悲啊!

  百家迷途不返,必定和大道不能相合了!后世的学者,不幸不能看到天地的纯真和完美,不能看到古圣人道术的全貌,道术要为天下所割裂。

  【原文】

  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1]!芒乎何之[2],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3],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4]。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而连犿无伤也[5]。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6]。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7]。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8];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9]。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10]。

  【注释】

  [1]芴漠:恍惚茫昧。芴,同"惚"。天地并与:指有形而言,天地与我并生。神明:指无形而言。

  [2]芒:通"茫"。芒乎,忽乎,恍惚变化。何之:何去何从。

  [3]适:往。万物毕罗:万物与我为一。罗,排列,罗列。归:归宿。

  [4]谬悠:迂远。谬,通"缪"。荒唐:虚诞,夸大。无端崖:无边际,意思是广大。恣纵:无拘碍,放纵。傥:指偏傥,片面。不以觭(jī)见:不偏不倚。

  [5]沉浊:深沉污浊。庄语:庄重,是大言的意思。卮言:无心的言论。曼衍:漫衍,散漫流衍,不拘常规。重言:为人所重视的言论。寓言:寄托他人说的话。三言均见《寓言》篇。敖倪:犹"傲睨",指轻视、骄矜。谴:指责。瑰纬:奇特,不平凡。连犿(fān):婉转、随和。

  [6]参差:或虚或实,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可定。諔(chù)诡:奇异,变幻。

  [7]造物者:指天地。外:超脱。

  [8]本:指道。深闳:深邃。肆:放纵、显露。

  [9]稠适:合适。稠,本字为调。上遂:上达。

  [10]应:顺应。其来不蜕:源源不绝。芒:通"恍"。昧:暗昧。未之尽:没有穷尽。

  【译文】

  恍惚茫昧而没有形状和轨迹,变化而没有常规,生死与天地并存,与神明和造化同往!惚惚恍恍到哪里去,飘飘忽忽往哪里去,包罗万物,不知哪里是归宿,古代的道术有属于这方面的。庄周听到这种治学风尚就很喜好它。以悠远的论说,以荒唐的言论,以没有源头和边际的言辞,时常放任而不片面,不持一端之见解。认为天下深沉污浊,不能讲庄重的语言,而是以无心的言论来推衍,以重言使人信以为真,以寓言来广泛阐述道理,独自与天地的精神往来而不轻视万物,不拘泥是非,和世俗相处。他的书虽然奇特却婉转无伤道理。他的言辞虽然变化无常却奇异可观。他的内心充实而无止境,上能与造物者同游,下可与超脱死生而无终始分别的人做朋友。他以德为根本,对道的阐述既宏大而又精辟,深远而放纵;他以天为主宰,精神境界与真理相吻合,并达到了最高点。虽然如此,他在顺应变化和解说物的束缚时,道理是没有穷尽的,源源不断,恍惚深远,没有尽头。

  【阐释】

  《天下》共有八章。所选文字分别为第一、第六章。第一章综述古代的道术及其流传状况,最关键是提出构建"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形态。后世的新儒学对此多有发挥。第六章说明庄周的学说是天道的体现,已达天人之境;自叙庄周的精神特质和心态性格,对我们理解庄子哲学有很大帮助。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庄子的智慧》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