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6年12月16日 22:01
起来。
各家各户来报名一起南迁的,果然是络绎不绝、人山人海了。
人这种动物,从来都是从众的。
面对如此局面,本来还在挣扎犹豫之中的人家,也变的坐不住了。
虽然张管家放出来的话是,哪怕散尽最后的家财,也要把想要跟着张六安一起南迁的人都带上。
可是,这话听听就是,人家毕竟是要到南方还要买田亩的,能用来在路上的钱财毕竟有限。
要真是跟着走的人太多了,说不定后去的可就没有机会了。
不知道是在什么人的有意传播之下,这样的讨论愈演愈烈,一种紧迫的情绪不断的传播开来。
在不断的感染之下,本来可能还不想走的,也架不住周边氛围不断的扩散,变得急切的想要南下了起来。
如此情况之下,去张家报名南迁的人家,越来越多,排的队越来越长。
这种局面,就又更加的印证了传言的可信性,并最终催促着还没有定下心思的人家,最后确定下了南迁的主意,也跟着去排队去了。
这种事情,就好像是,拼命抢来的东西,总是好的。
别人抢我也要去抢,大家都去抢,我如果不去抢的话,岂不是吃了亏了?
甭管怎么样,抢到手了再说。
至于这个东西是否真的很好,那谁知道呢?
没看到大家都在抢么?
大家都在抢的东西,怎么可能不好呢?
只是持续了十多天,来报名南迁的人家,就到了千多户。
来报名最远的人家,居然还有不少外县的人家都来了。
看到这种情景,连外县的外乡人都来抢位置了,咱们自己人当然更是不能落下!
如此循环之下,十几日过后,在张家日夜排队的队伍,非但没有变少,反而日渐庞大了起来。
这一天夜里,五月初二,躺在临时搭建的茅草房中修养的张六安,看着外面的人山人海,和自家的管家开始商量起出发前的安排起来。
“现在已经报名的有多少人了?”
此时,坊间流传一病不起的张六安,哪还有一丝的病容?
“回东家的话,已经有一千六百多户,连老带少的,快有七千人了。陆陆续续的,还是有不少人家到来的。”
张管家很是老实的汇报着情况。
“如此就好,再等上三天,凑上万把人,咱们就出发。再往后的,零零散散的应该也没有多少人。再等就不值得了。”
“开始别舍不得钱,快刀斩乱麻的,把这些人都带上了路再说。再拖下去我怕生出什么不必的事端出来。”
“等上路以后,这些人再想后悔,可就由不得他们了。”
交代到这里,张六安又问起了其他的事情来:“小丽他们到哪了?咱们前行探路的队伍准备好了吗?”
“今天有信传来,说小姐他们已经快出徐州,再有几日就要到扬州了。按日子估摸,现在应该是刚到扬州地界了。再有一旬左右的日子,应该就能到建邺城大江边了。”
张管家先回答了第一个问题,转而接着开始回答第二个问题。
“前面探路的早就准备好了,狗蛋他们走过几南边了,依着他们的建议,咱们这次准备的很顺当,随时动身都没有问题的。”
“安排妥当了就好,最后三天,第四天初六一早咱们就动身出发,你去赶快安排吧。”
“是,东家,那我就先下去安排收拾了。”
“这一阵儿辛苦你了,最后再受累几天,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