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3:38
尽日风
这几句是对残春风景的具体描绘。“狼籍”,形容落花散乱的样子;“蒙蒙”,本来是描绘细雨的词,这里指漫天柳絮轻盈飞舞,犹如纷纷细雨。“垂柳”句,指栏杆边种植着垂柳,长枝在春风中轻轻拂动。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西湖是繁华的。然而晚春时节,最适于游赏的季节已经过去,游人不再来,“处处随”的笙歌也随之飘散。西湖仿佛变得寂寞了,词人也因此感到春意消散,环境似乎变得空旷起来。他只好回到家中,放下帘子,在静室中闲居。“帘栊”,窗帘;“栊”,窗。而帘外那些在纷纷的细雨中双双归来的燕子,则暗示了词中主人公的孤寂。以成双成对的鸟儿衬托出人的孤独,是词中常用的手法,如北宋晏几道的名作《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评解】
此词写残春景色,以清淡优美胜。在《采桑子》组词中,这首最得后人好评。词中写“百花过后”的残春景象,难免有落寞之感。“狼籍”、“散尽”、“去”、“空”,等等,都暗示了这层意思。但作者能跳出时人一味伤春的格局,以惜春的情怀,描画出暮春西湖的动人之处。这是他不同凡俗的地方。采桑子
清明上巳西湖好。
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题解】
这是吟咏颍州西湖景物的《采桑子》组词中的第六首,由首句可知,写的是清明上巳时节西湖的风光。
【句解】
清明上巳西湖好
本首写清明上巳时节的西湖,又重点写这个时候西湖游人中的贵游之家。“上巳”,即上巳节,在三月三日,古人于本日到水边采摘芳草,嘻笑玩乐,以去除不祥。上巳在清明之前,两者时间上邻近,都在暮春三月,所以常被合在一起说。清明上巳时有春游踏青的习俗,这时候往往是青年男女发生恋爱的时光,因此提到这个节日,总是充满青春的欢乐。
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西湖岸边熙熙攘攘,远远望去,一片富丽的景象。“争道”写出游人之盛。绿柳夹路,那柳荫底抢道的是谁家的豪华朱轮钿车呢?“朱轮”,红色的车轮;“钿车”,以嵌金为装饰的车子。这两个词都代指富贵人家的车辆。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下阕写游玩结束,游人散去的景象。傍晚时候,游人也前后相随地离开西湖,踏上回城之路。路上的游人有喝醉了酒大声嚷嚷的,有兴奋地谈论今日游玩之乐的,人声车声,喧哗一片。
归途曲折,远远望去,从西湖堤岸一直到颍州城头,一路都看得见似锦的繁花。唐宋人有采花簪发的习俗,这里是写游人在西湖折下美丽的花朵,簪在鬓发上,想把西湖的美丽也带回城中。而这样的归路,便成了一条鲜花铺满的道路了。全词如一幅《游春图》:绿柳夹护的道路,争道的钿车,簪发的春花,车中喝醉酒大声喧哗的游人……这是一幅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
【评解】
这首词写清明上巳西湖边的繁华景象。与前面选的两首相比,这首写得无疑太“热闹”了。但在宋代,清明上巳本来就是一个充满青春气息、富贵气象的热闹节日。试看另一位北宋词人张先《木兰花》中所写的寒食(在清明前一两日)景象:“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到了这个时候,即使一向清幽如颍州西湖,也不得不打破平静了。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的士大夫,欧阳修忍不住记录下了这一节日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