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欧阳修诗词选

第四章

书名:欧阳修诗词选 作者:〔宋〕欧阳修 本章字数:11131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3:38


第四章

  

  【题解】

  仁宗景祜元年(1034),欧阳修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一职任满。这是他在离开洛阳时所作表示离愁的词。

  【句解】

  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词作的开始,便被别离的忧伤所笼罩。在离别的酒宴上,主人公举起酒杯,预备告诉对方离开洛阳的日期。这个听者是谁?很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欧阳修在洛阳任留守推官期间,交游一时俊才,积极推进诗文革新运动。当时钱惟演任西京留守,在他身边,聚集了尹洙、梅尧臣、欧阳修等名士。欧阳修在《书怀感事寄梅圣俞》一诗中,深情回忆当时“幕府足文士,相公方好贤”的盛状。这个听者也有可能是酒席上侍酒的歌妓。把宴乐风流、男女相思这样的内容放在词里,而不写在诗里,是北宋士大夫文人的普遍风气,所谓“词为艳科”。 “拟”而未“说”,犹豫吞吐间,不忍分别的感情自然流露,十分动人。

  “春容”可以理解为听者。作者虽然未说出离别的具体日期,但听者已经知晓他将要出口的话,他(或她)的面上不由得惨然变色,说不出别后珍重的话来。“春容”也可以理解为作者自己。他一再迟疑,将要说出离开洛阳的日期,可是离别的伤感使他喉头哽咽,无法再说下去。这里写离情,由内在的心理活动写到外部的神情表露,细致入微。欲说不说的曲折间,真情动人。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人非木石,孰能无情?《世说新语》中王戎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圣人超越了普通人的情感,麻木的人不能领受情感。但更多的人却是性情中人。一个“情”字,涵义可谓广泛:亲情,爱情,友情,民族情……这里作者不能忘掉的“情痴”,不仅仅是在洛阳三年间领略的清风明月,不仅仅是和西京文士的文章交游,也不仅是属于青春的恋爱,而是一种更为复杂深广的对一切美好事物的人生体验。如今一旦与这段生活告别,自然百感交集。“风月”,通常指男女情感,这里也可据其本意,指自然风景。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这两句是作者嘱咐筵席上歌者的话:不要再演奏别离的新曲了,因为这样的音乐已经让我倍感伤怀,柔肠千结。“翻”,演唱,演奏;“新阕”,即新曲,一曲终了称为一阕。“肠寸结”,形容非常悲伤,五代韦庄《应天长》词:“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宋张先《千秋岁》词也说“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这两句作者笔锋一转,鼓起豪兴,以冲淡上文分别的无限悲伤:必定要看尽这洛阳驰名天下的牡丹花,才和洛阳的春天告别!洛阳以牡丹著称,欧阳修对洛阳牡丹的热爱,已见前《戏答元珍》诗的注释。“直须”、“始共”,文气于流畅转换中显得刚健有力。伤感而并不陷于低沉,这是欧阳修词异于以柔媚为主的五代词风的一大特色。

  【评解】

  抒写离愁别绪,是宋词的重要主题之一。而离别之际,人更容易陷入感伤。是在感伤中沉溺,还是在感伤中奋起,积极地享受人生的美好?在这首词中,作者将忧伤转为豪放的兴致。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永叔‘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所谓“沉着”,即指此而言。欧阳修的词学习五代花间词派,却抛弃了花间词的一味柔媚,而有清刚之气。这首词即其词风转变的代表之作。

  玉楼春

  别后不知君远近,

  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

  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

  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敧单枕梦中寻,

  梦又不成灯又烬。

  【题解】

  这首词写一位闺中思妇对远人的怀念,对思妇的心情和所处环境刻画细致。

  【句解】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分别后,那位远行的人并没有寄来他的消息,他走到什么地方了呢?唐代的李白思念远方的朋友,还可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但这位思妇连远人到了什么地方都不知道,空有满腹相思,也无处可寄。眼前景即心中情。思妇既然满怀着凄凉,那么眼中所见到的景色,也似乎都蒙上一层感伤的色彩。观看景致不仅不能遣怀,反而更使她增加了几分烦闷。其实读者明白,“闷”的真正原因,不是来自“触目凄凉”,而是源于上句的“别后不知君远近”。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刚刚分别的时候,这位远行的人还有书信寄来。可是渐渐地,随着他离开的时间越来越长,路途越来越越远,书信也逐渐稀疏,直到最后完全失去音讯。长路漫漫,这思妇所思念的人又行走在哪一片天空下?对于思妇来说,这问题完全没有答案。她内心的愁苦,也无计释解。“鱼沉”,指无法寄达书信。古人诗词中常称书信为鱼书,典出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水阔鱼沉”,一方面是说没有书信,一方面也暗含江湖漫漫,远人不知何处之意,语意双关。宋人晏殊《寓意》诗:“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也许即是欧阳修这句词所本。但是晏诗语调不及欧词柔婉。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夜深了,风吹着窗外翠竹的枝叶,淅淅不已。在思妇听来,这一声声都似乎是在代她诉说着心中的愁怨。古典诗歌理论有“移情”一说,指人将主观的情感投射到客观的事物上去。这两句词就是移情的范例。秋风吹竹,本来是属于自然界的客观声响。但由于思妇胸中怀人的愁思,这种客观的声响进入她的听觉后,就仿佛在叙说着她的离恨。而夜深犹闻风吹竹声,且一声声听得如此分明,说明思妇长夜无眠。无眠的原因,自然是对那位不知何处的远人的思念。

  故敧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敧”,斜,这里是指斜靠;“单枕”,单人枕头,暗示思妇的孤单。现实中见不到朝思暮想的远人,惟有向梦中去寻觅,以求在虚幻中能得到片刻的团聚。然而这唯一的一点希望也破灭了,因为窗外的风声、竹声搅碎了她的梦境。她惘然醒来,发现床前的一盏灯也已熄灭。她陷入无尽的黑暗之中,也陷入无尽的绝望之中。梦中寻人而不得,并不是欧阳修的发明。唐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构思与这首词相同。但是金昌绪的诗毕竟还有黄莺呜叫的春光作为背景,女主人公的口吻带着娇憨的意味。而欧词通过秋夜风声、夜深灯烬这层层铺垫,使得画面渐渐陷入一片黑暗,思妇已无法挣脱离恨的笼罩。

  【评解】

  这首词写闺中别恨,层次极其清晰。时间顺序上,从日间的“满目凄凉”写到夜晚的风声竹声,又写到夜深梦不成,醒来灯灭。情感顺序上,从没有书信的“多少闷”,进而写到夜闻风吹竹响的“皆是恨”,进而写到连梦中寻觅也不可得。离情别恨,层层转深。朝中措

  送刘仲原甫出守淮扬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题解】

  刘仲原甫,指欧阳修的朋友刘敞,字原父(甫),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至和二年(1055),刘敞亦出使契丹,第二年回宋后,即授任扬州知州。欧阳修在庆历八年(1048)曾任过扬州知州一职,故写此词为刘敞送行。

  【句解】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平山堂的栏杆,下临晴朗的天空。“平山”,即平山堂,是欧阳修知扬州时所修建的,位于扬州城西北的蜀冈上。因为江南诸山拱揖槛前,若可攀跻,故而命名为平山堂。欧阳修在寄给友人、前任扬州知州韩稚圭的信中说:“平山堂占胜蜀冈,一目千里。”(《欧阳修集》书简卷第一),可见堂前视野之开阔。

  在平山堂倚栏远眺,只见山色若隐若现,似有还无。关于这句词中所写的山色,还有一段有趣的公案。宋人严有翼《艺苑雌黄》中说:“平山堂望江左诸山甚近,或以谓永叔短视,故云‘山色有无中’。东坡笑之,因赋《水调歌头·快哉亭》:‘长记平山堂上,敲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盖山色有无中,非烟雨不能然也。”其实上一句已经明说是“倚晴空”的晴朗天气,和苏轼词中的烟雨江南是两种不同的风景。晴天在平山堂上远眺,视野能达到数百里,不存在烟雨迷蒙的问题。不过,江南的山一般不高而层层叠叠,近者清晰而远者朦胧,这或许才是欧词“有无中”的原意。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这一句既是用典,又是写实。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二记载:“平山堂前,欧阳文忠手植柳一株,人谓之欧公柳。”欧阳修回想起自己当年出任扬州的往事,修建平山堂,亲手植柳,已经快十年了。时光流逝,当年手植的垂柳现在如何了呢?这个问句,问得深情,表达了对昔日扬州生涯的深切缅怀。杨柳也许是最容易勾起时光流逝之感的树木。《世说新语》中记载,东晋名将桓温,初为琅琊内史,后因军功擢迁为征西大将军。桓温北伐时路经金城,看到自己当年种下的柳树“皆已十围”,于是慨然泣下,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人和树木都敌不过自然的变迁,树木无情,人却会因此伤感。但欧阳修却对时光的飞逝表现得淡定而从容。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这是对刘敞的殷勤赠语。作为前辈和前任,欧阳修在赠别时一反惯例,并不讲那些要勤政爱民的套话。他鼓励刘敞在到任后,不要忘了领略扬州的美景,痛饮美酒,挥毫作文,一展自己的豪情和雄才!“文章太守”,指刘敞,他是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进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

  其实这几句也可看成是欧阳修的夫子自道。据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欧阳文忠知扬州,建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每暑时,辄携客往游,遣人至邵伯取荷花千余朵,以画盆分插百许盆,与客相间。遇酒行即遣妓取一花传客,以次摘其叶尽处,则饮酒。往往侵夜,载月而归。”如此诗酒风流,传为佳话。欧阳修本人对于在扬州时的生活也是不能忘怀的。他于皇祐元年(1049)所作的《答通判吕太傅》诗中,便曾深情地回忆当年在平山堂上“一饮千钟”的豪兴:“千里芙蕖盖水平(自注:邵伯荷花,四望极目),扬州太守旧多情。画盆围处花光合(自注:予尝采莲千朵,插以画盆,围绕座席),红袖传来酒令行(自注:又尝命坐客传花,人摘一叶,叶尽处饮,以为酒令)。舞踏落晖留醉客,歌迟檀板换新声。如今寂寞西湖上,雨后无人看落英。”

  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这两句是对刘敞的劝告:要享受人生的欢乐,还要趁着青春年少啊。不然,你看我现在已是个老头子,精力衰减,对着酒杯都没了兴致。这两句带有调侃的意味,风趣诙谐。欧阳修比刘敞年长十二岁,本年五十岁了,故而自居为“衰翁”。

  【评解】

  本词上阕写对平山堂的回忆,心驰神往。下阕则劝勉友人趁着还年少,好好享受“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的快乐生活。欧阳修的词承继晚唐五代词的传统,以相思恨别为主要题材,大多是借用女子口吻的代言词。但是他也有一部分词是以他本人为抒情主体,抒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展现了宋代士大夫的潇洒风神。这是他的创新之处。后人评欧阳修词在宋词史上的影响,说他“疏俊开子瞻”。这首词正可谓欧词中“疏俊”风格的代表作。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题解】

  这是一首闺怨词,题材虽然没什么特别,但艺术技巧高超,富有表现力,一向被称为佳作。

  这首词的作者一作五代冯延巳。但是两宋之际的李清照已经说:“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漱玉词·临江仙》序)李清照的生年仅晚于欧阳修七十多年,她的说法应该是可信的。后世还有些评论者,则从词人本身的政治操守出发,分析本词的内蕴,也认定是欧阳修的作品。比如清代常州词派的周济就认为,这首词“缠绵忠笃,其文甚明,非欧公不能作。(冯)延巳小人纵欲,伪为君子,以惑其主,岂能有此至性语乎?”(《宋四家词选》)将这首伤春闺怨词作完全政治化的解读,并不能令人信服。

  【句解】

  庭院深深深几许

  全篇以一个问句开始,问得无端,却又无比巧妙。这深锁的庭院,门户深邃,重重叠叠,到底有几重门户呢?读者不禁会想,居住在如此深邃庭院中的女子,和外面的世界彻底隔绝,又该是多么的寂寞!诗词中叠用两字的例子很多,本句则连用三个叠字,非常大胆,但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后人对此句颇为推许。李清照“酷爱”此句,还借用来写了好几首词。明代的杨慎也很欣赏这句,特意找了另外一些连用三叠字的例子加以比照,如“夜夜夜深闻子规”,“日日日斜空醉归”等。显然,那些句例都不如欧阳修这句来得自然流畅。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这两句进一步写女子所处的深闺与外界大好春光的隔离。绿色的杨柳,远望如一层轻盈的烟雾。用一个“堆”字写出柳色的鲜明,也点明词中所写的季节已经是柳色渐浓的晚春,不是杨柳才黄半未匀的早春时节了。这样也为下文写落花和伤春作好了铺垫。但是在这么明媚的春光中,词中的女主人公却无法去杨柳之下踏青游赏。因为她所起居的深闺,和春色之间还隔着无数的重帘和帷幕。词中一再写到女主人公和春色之间的层层障碍。通过对客观环境的描写,也暗示和渲染出了人物寂寞孤独的心境,唤起读者对这位女主人公的无限同情。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这两句写出造成女主人公如此凄凉境况的原因,原来她有位薄幸的夫婿。这位夫婿衣着华贵,骑着翩翩骏马,在秦楼楚馆流连忘返,却将妻子无情地抛弃在寂寞深闺中。她思念丈夫,明知他在外寻花问柳,还是登上高楼,倚栏而望。可是,她又哪里能看见丈夫寻欢作乐的场所呢?“玉勒”,用玉装饰的马笼头;“雕鞍”,雕有花纹的马鞍。这里是用华贵的马具代指词中女子的夫

婿。“章台”,本为汉代长安的一条街道的名字,是歌妓聚集的地方,后来代指妓院聚集的地方。

  雨横风狂三月暮

  正是三月的晚春时节,傍晚又风雨大作。女主人公本来已经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何况又遇上这样的天气?“横”和“狂”,都是表现风雨的骤急。这里的风和雨,既是自然界的风雨,又是狂暴无情的丈夫的象征,暗用了《诗经·谷风))的典故:“习习谷风,维风及雨。”谷风即狂风。《谷风》是一首弃妇诗,诗中女子的命运,和这首词中的女子命运同样悲惨。这样用典,了无痕迹,展示了作者高超浑成的文学技巧。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风雨驱走了春光,女主人公虽然对离去的春天无限留恋,可是又有什么办法留住它呢?她只能在黄昏时节的庭院里,对着闭起的院门而无限惆怅。“门掩”,和上阕的“庭院深深”、“帘幕无重数”遥相呼应,再次强调女主人公所处环境的寂寞和与世隔绝。古人珍惜春光,往往在诗词中设想能够留住春天,比如黄庭坚的《清平乐》词:“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但是欧阳修这首词中,女主人公无法挽留的不仅是春光,还有在这庭院中虚耗掉的青春年华;当然,还有那位走马章台的夫婿。对于她来说,爱情和时光都已经失去。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寂寞深闺,唯有庭院里的花草与她相伴。她含泪问花,然而花又怎么能够回答她那些令人心酸的询问?何况已经是晚春时节,一阵风袭来,枝头的花朵便化为片片落红,飞过那无人玩耍的秋千。本词为欧阳修的名作,除上面的“庭院深深”之句外,这两句因为语言浅白而意蕴极深,也特别受人激赏。清初词人毛先舒对这两句词有详尽的剖析:“词家意欲层深,语欲浑成。作词者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两难兼也。或欲举其似,偶拈永叔词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清王又华《古今词论》引)传说唐玄宗妃子杨玉环美貌而善解人意,玄宗呼之为“解语花”。本词暗用这一典故,反说花不能语,那么女主人公的满腹辛酸,最终是无处可述了。读者至此,对她更添一层同情怜惜。

  【评解】

  这首闺怨词被后人一致认为是欧词中的佳构。但对本词的主旨,一直有不同的说法。一种意见认为,欧阳修善写男女之情,闺中所写的春怨就是本词原意。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本词是借男女之情,喻君臣之遇。后一种观点以清代的张惠言为代表,他说:“‘庭院深深’,闺中既以邃远也;‘楼高不见’,哲王又不寤也;‘章台'’游冶‘,小人之径;’雨横风狂‘,政令暴急也;’乱红飞去‘,斥者非一人而已。殆为韩范作乎?”“韩范”指欧阳修政治上的盟友韩琦和范仲淹。张惠言本人是清代常州词派的代表,填词讲究寄托和寓意,所以对这首词也作政治寓言式的理解。其实在北宋词人中,欧阳修年辈较早,他对词这种文体的态度还是比较传统的,填词只是“以其余力游戏”(宋李之仪《跋吴思道小词》)而已,未必有后人分析出来的那么深的含义。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题解】

  这首词写征人思妇之情,词中的情感缠绵悱恻。这是欧词的代表作之一。

  【句解】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这几句是从在外的旅人的角度,写旅途中所见到的春日景色。正是梅花将谢、杨柳刚刚发芽的春天,旅人骑在马上,暖洋洋的春风中弥漫着草木的香气。“候馆”,指旅合。“熏”,指草木的香气,南朝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熏。”本词中“草熏”一句典出于此,暗含旅人和思妇的无奈离别。开头这几句,不仅是对春日景色的细节描绘,而且也写出了旅人的行程,从候馆出发到途中经过溪桥,富有动态。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这两句由景物描写转入旅人情感的抒发。离开思念的人越远,离别的愁思就越是无穷无尽,正如汩汩流淌的春水一般绵绵不断,没有尽头。用流动的舂水来比喻人绵延的愁思,是非常贴切的。南唐李煜《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舂水向东流。”也是同样的思路。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词的下阕,抒情主体由在外的旅人换成在家的思妇。她不顾危险而登上高楼,倚栏而望,正是为了能向天际眺望得更远,企图看到天边旅人尚未走远的身影。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两句是对上面“楼高”一句的承接。春草萋萋,铺向天际;地平线上是春山一抹,而旅人已经走到春山之外了。春山已经在“平芜尽处”,旅人却比春山还要遥远。思妇纵然登上高楼,也看不见旅人的身影,等待着她的,只有长久的思念和寂寞。这两句词以其凄婉缠绵和独具匠心的构思,受到后人的一致称赞。清代王士稹在他的词话《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两句词和石曼卿(石介)的诗句“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意思相近,但是“意近而工拙悬殊,不啻霄壤。且此等人词为本色,入诗即失古雅,可与知者道耳”。这评价是颇为中肯的。

  【评解】

  游子和思妇,本是古典文学中羁旅主题的两个缠绕不已的分支。这首词上阕写在途中的游子之愁,下阕则写家居的思妇之愁。两位主人公的思念,隔着遥远的空间距离遥相呼应,形成一个回环往复的整体。末尾又从思妇心中、眼中,转到天外的游子,益发显得余音袅袅,怅惋不尽。

  南歌子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

  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

  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

  【题解】

  这首词写一位新嫁娘在闺房中和夫婿戏谑,形象活泼娇憨。唐五代词中以男女之情为题材的虽然很多,其中的女性却大多为歌女官妓,情感多为伤别怨离。像欧阳修这样写普通士人家庭中健康温馨的夫妇情感,在以前的词作中是罕见的。

  【句解】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

  这两句写女子的华美服饰,一派富贵气象,却又不流于庸俗。作者不正面写女主人公的美貌,而是通过妆扮的描写,侧面烘托出她的美艳。同时以“龙”、“凤”的细节,暗示她的富贵人家新嫁娘的身份。“凤髻”,对女性发髻的美称;“金泥带”,绘有泥金图案的束发带子。“龙纹玉掌梳”,指雕有龙纹的插发玉梳。

  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女子梳妆完毕,笑嘻嘻走向窗下的夫婿,故意问他对自己妆容的意见。“扶”字点出夫婿的存在,一个小动作即写出新婚夫妻的感情甜蜜,也更见出女子身材的袅娜依人。“画眉”句,用张敞画眉的典故,写夫妻闺房之乐。《汉书·张敞传》:“(京兆尹张敝)常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画眉妩,有司以奏敞。上问之,对曰; ’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上爱其能,弗备责也。”唐代诗人朱庆余《闺意献张水部》诗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人时无?”就用这个典故,借以询问自己文章是否入考官法眼,设意巧妙,遂成名篇。欧阳修这里用朱庆余的原诗,但回归其闺情本意,虽为成句,却更觉新颖有致。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

  下阕细致刻画女子的动作神态。她依偎着夫婿,提起笔来,试着描绣花花样。可没做一会儿女红,又改了主意,笑着问鸳鸯二字的写法了。“等闲”,轻易,随便。古代女子重德言容工,正如《红楼梦》中薛宝钗所说,“只该做点针黹纺织的事才是”。这位新嫁娘看来不善描刺绣花样,又随便就丢开手里的刺绣活儿,耽误了“绣功夫”。但她是如此活泼可爱,读者和作者一样,对她又怎么会起一丝责怪之意呢?这几句描写口吻生动,无怪乎清人贺裳在《皱水轩词笙》中,以此为“词家须使读者如身履其地,亲见其人”的最佳范例。

  【评解】

  在北宋词人群体中,欧阳修是一位积极学习民间作品风味的词人。这首词语言明白畅达,相当口语化,显然来自对民间词手法的吸收。柳永的部分艳情词作也以口语入词,如《定风波》:“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但和这首欧词相比,顿有雅俗之判。

  诉衷情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

  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题解】

  这首词通过歌女晨妆画眉的一个小细节,写出歌女复杂的愁怨和寂寞苦闷。

  【句解】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

  “清晨”点出场景发生的时间,“帘幕”点出场景发生的环境是一位女性的居所。时序已是冬天,因为起得早,所以天气显得格外寒冷。卷起的帘幕上还留有昨夜的轻霜,冻僵的手指要呵暧才能化妆。主人公在冬天寒冷的清晨,却要早早起床冒寒妆扮,暗示了她不自由的身份。“梅妆”,即梅花妆。传说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人日(新年后的正月初七日)卧于含章殿屋檐下,有五瓣梅花落在她的额头上,拂拭不去,过了三天才坠落。宫女们觉得美丽,纷纷加以仿效,用胭脂在额头上点出五瓣梅花形状,称为梅花妆。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这位歌女因为心中怀有对远人痛苦的思念,故而画出长长的远山眉。“远山”,唐代女子流行的眉型之一,长而淡。典出葛洪《西京杂记》:“(卓)文君姣好,眉色望如远山。”远山既是眉形,又是“离恨”的远人所在,用意双关,非常巧妙。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

  词的下阕,转入对女主人公理妆时心理的描写。她回忆起往事,年华的逝去让她感到惋惜,而这种回忆又很容易地惹起了她的感伤。“流芳”,如流水般逝去的青春年华。“往事”显然和上阕的“离恨”相关。读者不禁会想象,这位清晨起床理妆的歌女,在画眉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往事浮上她的心头? “远山”之外那个被思念着的人,曾和她发生过一段什么样的情感?

  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这几句非常细致入微地写女主人公的神情举止。作为歌女,她必须笑脸迎人,曼声歌唱。然而心头难以抑制的痛苦,使她无法自然地献上笑容和歌声。“颦”,微微皱眉。“人”,可以指歌女自己,也可以指听这位歌女献艺的座上宾客。作者对这位遭遇不幸命运的悲剧女子,显然是抱有同情的。

  【评解】

  这首词在南宋黄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眉意》,据此推断,很可能是一首命题作品。从画眉始,以颦眉终,中间贯连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神态动作,始终扣住题目中的“眉”字。而本来虚无飘渺的“意”,也由此得到很好的阐发。

  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题解】

  这首词一作南宋女词人朱淑真的作品。但南宋初曾慥的《乐府雅词》里面已经收录了这首词,归于欧阳修名下。曾慥选词道德标准很严,欧阳修词中不少写男女情爱的作品,都被他认为是后人故意栽赃污蔑欧阳修为人的伪作,不收入《乐府雅词》。这首词得以收录,说明的确是欧阳修所作。这首词构思巧妙,语言明快如话,“月匕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传诵的佳句。

  【句解】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上阕是对去年约会的回忆。开首两句写约会的时间和地点。去年元宵节的夜晚,花市的灯火一片通明,明亮如白昼。元宵节在古代是十分热闹的节日,许多平日被深锁于闺阁内的女子,在这一天晚上也有街头漫游、赏灯赏月的机会。李清照在《永遇乐》词中,就深情回忆过“中州胜日”汴京元宵夜的盛况:“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而这样的夜晚,也往往为青年男女的相遇相恋提供了可能。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这两句写相会的场景。一轮圆月挂上了柳枝的梢头,相爱的人儿相约在黄昏之后。作者略去了对恋人约会的具体情景的描写,只用一个“约”字,即轻轻带过当晚情事,整幅画面显得温馨而淡雅。可以比较一下李煜记他与小周后欢会的《菩萨蛮》词:“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划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描写固然细致人微,却不免流于艳情,格调不高。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下阕写今年物是人非,情人不得相见。还是这样的元宵佳节,还是这样如昼的灯市。柳枝梢头挂着的,还是这般美好的圆月。然而去年那个欢会的人已经不在。物是人非,主人公不由得泪水滴落,打湿了衣袖。“依旧”的月和灯,和不再“依旧”的“去年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评解】

  这首词从语言到构思,都显得朴素单纯,明显受到民歌的影响。上阕只截取去年元夜欢会的一个场景,下阕只截取今年元夜悲伤的一个场景。而这一年间悲喜交织的情事,中间发生的种种变故,作者一概省略,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这种处理正如国画中的留白,于不着一语处,更显得余音袅袅。明末清初金圣叹评点这首词说:“看他又说去年,又说今年,又追叙旧欢,又告诉新怨。中间凡叙两’元夜‘,两番’灯‘,两番’月‘,又衬许多’花市‘字,’如昼‘字,’柳梢‘字,’黄昏‘字,’泪‘字,’衫袖‘字。而读之者只谓其清空一气如话。盖其笔法高妙,非人所及也。”(《金圣叹全集》卷六)

  有研究者认为,这首词脱化于唐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即脍炙人口的“人面桃花”那首诗。其实,如果把它当作作者本人对青年时期一段恋爱的回忆,岂不更加动人?

  采桑子

  轻舟短棹西湖好。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欧阳修诗词选》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