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3:38
婿。“章台”,本为汉代长安的一条街道的名字,是歌妓聚集的地方,后来代指妓院聚集的地方。
雨横风狂三月暮
正是三月的晚春时节,傍晚又风雨大作。女主人公本来已经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何况又遇上这样的天气?“横”和“狂”,都是表现风雨的骤急。这里的风和雨,既是自然界的风雨,又是狂暴无情的丈夫的象征,暗用了《诗经·谷风))的典故:“习习谷风,维风及雨。”谷风即狂风。《谷风》是一首弃妇诗,诗中女子的命运,和这首词中的女子命运同样悲惨。这样用典,了无痕迹,展示了作者高超浑成的文学技巧。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风雨驱走了春光,女主人公虽然对离去的春天无限留恋,可是又有什么办法留住它呢?她只能在黄昏时节的庭院里,对着闭起的院门而无限惆怅。“门掩”,和上阕的“庭院深深”、“帘幕无重数”遥相呼应,再次强调女主人公所处环境的寂寞和与世隔绝。古人珍惜春光,往往在诗词中设想能够留住春天,比如黄庭坚的《清平乐》词:“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但是欧阳修这首词中,女主人公无法挽留的不仅是春光,还有在这庭院中虚耗掉的青春年华;当然,还有那位走马章台的夫婿。对于她来说,爱情和时光都已经失去。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寂寞深闺,唯有庭院里的花草与她相伴。她含泪问花,然而花又怎么能够回答她那些令人心酸的询问?何况已经是晚春时节,一阵风袭来,枝头的花朵便化为片片落红,飞过那无人玩耍的秋千。本词为欧阳修的名作,除上面的“庭院深深”之句外,这两句因为语言浅白而意蕴极深,也特别受人激赏。清初词人毛先舒对这两句词有详尽的剖析:“词家意欲层深,语欲浑成。作词者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两难兼也。或欲举其似,偶拈永叔词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清王又华《古今词论》引)传说唐玄宗妃子杨玉环美貌而善解人意,玄宗呼之为“解语花”。本词暗用这一典故,反说花不能语,那么女主人公的满腹辛酸,最终是无处可述了。读者至此,对她更添一层同情怜惜。
【评解】
这首闺怨词被后人一致认为是欧词中的佳构。但对本词的主旨,一直有不同的说法。一种意见认为,欧阳修善写男女之情,闺中所写的春怨就是本词原意。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本词是借男女之情,喻君臣之遇。后一种观点以清代的张惠言为代表,他说:“‘庭院深深’,闺中既以邃远也;‘楼高不见’,哲王又不寤也;‘章台'’游冶‘,小人之径;’雨横风狂‘,政令暴急也;’乱红飞去‘,斥者非一人而已。殆为韩范作乎?”“韩范”指欧阳修政治上的盟友韩琦和范仲淹。张惠言本人是清代常州词派的代表,填词讲究寄托和寓意,所以对这首词也作政治寓言式的理解。其实在北宋词人中,欧阳修年辈较早,他对词这种文体的态度还是比较传统的,填词只是“以其余力游戏”(宋李之仪《跋吴思道小词》)而已,未必有后人分析出来的那么深的含义。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题解】
这首词写征人思妇之情,词中的情感缠绵悱恻。这是欧词的代表作之一。
【句解】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这几句是从在外的旅人的角度,写旅途中所见到的春日景色。正是梅花将谢、杨柳刚刚发芽的春天,旅人骑在马上,暖洋洋的春风中弥漫着草木的香气。“候馆”,指旅合。“熏”,指草木的香气,南朝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熏。”本词中“草熏”一句典出于此,暗含旅人和思妇的无奈离别。开头这几句,不仅是对春日景色的细节描绘,而且也写出了旅人的行程,从候馆出发到途中经过溪桥,富有动态。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这两句由景物描写转入旅人情感的抒发。离开思念的人越远,离别的愁思就越是无穷无尽,正如汩汩流淌的春水一般绵绵不断,没有尽头。用流动的舂水来比喻人绵延的愁思,是非常贴切的。南唐李煜《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舂水向东流。”也是同样的思路。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词的下阕,抒情主体由在外的旅人换成在家的思妇。她不顾危险而登上高楼,倚栏而望,正是为了能向天际眺望得更远,企图看到天边旅人尚未走远的身影。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两句是对上面“楼高”一句的承接。春草萋萋,铺向天际;地平线上是春山一抹,而旅人已经走到春山之外了。春山已经在“平芜尽处”,旅人却比春山还要遥远。思妇纵然登上高楼,也看不见旅人的身影,等待着她的,只有长久的思念和寂寞。这两句词以其凄婉缠绵和独具匠心的构思,受到后人的一致称赞。清代王士稹在他的词话《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两句词和石曼卿(石介)的诗句“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意思相近,但是“意近而工拙悬殊,不啻霄壤。且此等人词为本色,入诗即失古雅,可与知者道耳”。这评价是颇为中肯的。
【评解】
游子和思妇,本是古典文学中羁旅主题的两个缠绕不已的分支。这首词上阕写在途中的游子之愁,下阕则写家居的思妇之愁。两位主人公的思念,隔着遥远的空间距离遥相呼应,形成一个回环往复的整体。末尾又从思妇心中、眼中,转到天外的游子,益发显得余音袅袅,怅惋不尽。
南歌子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
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
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
【题解】
这首词写一位新嫁娘在闺房中和夫婿戏谑,形象活泼娇憨。唐五代词中以男女之情为题材的虽然很多,其中的女性却大多为歌女官妓,情感多为伤别怨离。像欧阳修这样写普通士人家庭中健康温馨的夫妇情感,在以前的词作中是罕见的。
【句解】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
这两句写女子的华美服饰,一派富贵气象,却又不流于庸俗。作者不正面写女主人公的美貌,而是通过妆扮的描写,侧面烘托出她的美艳。同时以“龙”、“凤”的细节,暗示她的富贵人家新嫁娘的身份。“凤髻”,对女性发髻的美称;“金泥带”,绘有泥金图案的束发带子。“龙纹玉掌梳”,指雕有龙纹的插发玉梳。
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女子梳妆完毕,笑嘻嘻走向窗下的夫婿,故意问他对自己妆容的意见。“扶”字点出夫婿的存在,一个小动作即写出新婚夫妻的感情甜蜜,也更见出女子身材的袅娜依人。“画眉”句,用张敞画眉的典故,写夫妻闺房之乐。《汉书·张敞传》:“(京兆尹张敝)常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画眉妩,有司以奏敞。上问之,对曰; ’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上爱其能,弗备责也。”唐代诗人朱庆余《闺意献张水部》诗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人时无?”就用这个典故,借以询问自己文章是否入考官法眼,设意巧妙,遂成名篇。欧阳修这里用朱庆余的原诗,但回归其闺情本意,虽为成句,却更觉新颖有致。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
下阕细致刻画女子的动作神态。她依偎着夫婿,提起笔来,试着描绣花花样。可没做一会儿女红,又改了主意,笑着问鸳鸯二字的写法了。“等闲”,轻易,随便。古代女子重德言容工,正如《红楼梦》中薛宝钗所说,“只该做点针黹纺织的事才是”。这位新嫁娘看来不善描刺绣花样,又随便就丢开手里的刺绣活儿,耽误了“绣功夫”。但她是如此活泼可爱,读者和作者一样,对她又怎么会起一丝责怪之意呢?这几句描写口吻生动,无怪乎清人贺裳在《皱水轩词笙》中,以此为“词家须使读者如身履其地,亲见其人”的最佳范例。
【评解】
在北宋词人群体中,欧阳修是一位积极学习民间作品风味的词人。这首词语言明白畅达,相当口语化,显然来自对民间词手法的吸收。柳永的部分艳情词作也以口语入词,如《定风波》:“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但和这首欧词相比,顿有雅俗之判。
诉衷情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
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题解】
这首词通过歌女晨妆画眉的一个小细节,写出歌女复杂的愁怨和寂寞苦闷。
【句解】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
“清晨”点出场景发生的时间,“帘幕”点出场景发生的环境是一位女性的居所。时序已是冬天,因为起得早,所以天气显得格外寒冷。卷起的帘幕上还留有昨夜的轻霜,冻僵的手指要呵暧才能化妆。主人公在冬天寒冷的清晨,却要早早起床冒寒妆扮,暗示了她不自由的身份。“梅妆”,即梅花妆。传说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人日(新年后的正月初七日)卧于含章殿屋檐下,有五瓣梅花落在她的额头上,拂拭不去,过了三天才坠落。宫女们觉得美丽,纷纷加以仿效,用胭脂在额头上点出五瓣梅花形状,称为梅花妆。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这位歌女因为心中怀有对远人痛苦的思念,故而画出长长的远山眉。“远山”,唐代女子流行的眉型之一,长而淡。典出葛洪《西京杂记》:“(卓)文君姣好,眉色望如远山。”远山既是眉形,又是“离恨”的远人所在,用意双关,非常巧妙。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
词的下阕,转入对女主人公理妆时心理的描写。她回忆起往事,年华的逝去让她感到惋惜,而这种回忆又很容易地惹起了她的感伤。“流芳”,如流水般逝去的青春年华。“往事”显然和上阕的“离恨”相关。读者不禁会想象,这位清晨起床理妆的歌女,在画眉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往事浮上她的心头? “远山”之外那个被思念着的人,曾和她发生过一段什么样的情感?
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这几句非常细致入微地写女主人公的神情举止。作为歌女,她必须笑脸迎人,曼声歌唱。然而心头难以抑制的痛苦,使她无法自然地献上笑容和歌声。“颦”,微微皱眉。“人”,可以指歌女自己,也可以指听这位歌女献艺的座上宾客。作者对这位遭遇不幸命运的悲剧女子,显然是抱有同情的。
【评解】
这首词在南宋黄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眉意》,据此推断,很可能是一首命题作品。从画眉始,以颦眉终,中间贯连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神态动作,始终扣住题目中的“眉”字。而本来虚无飘渺的“意”,也由此得到很好的阐发。
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题解】
这首词一作南宋女词人朱淑真的作品。但南宋初曾慥的《乐府雅词》里面已经收录了这首词,归于欧阳修名下。曾慥选词道德标准很严,欧阳修词中不少写男女情爱的作品,都被他认为是后人故意栽赃污蔑欧阳修为人的伪作,不收入《乐府雅词》。这首词得以收录,说明的确是欧阳修所作。这首词构思巧妙,语言明快如话,“月匕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传诵的佳句。
【句解】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上阕是对去年约会的回忆。开首两句写约会的时间和地点。去年元宵节的夜晚,花市的灯火一片通明,明亮如白昼。元宵节在古代是十分热闹的节日,许多平日被深锁于闺阁内的女子,在这一天晚上也有街头漫游、赏灯赏月的机会。李清照在《永遇乐》词中,就深情回忆过“中州胜日”汴京元宵夜的盛况:“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而这样的夜晚,也往往为青年男女的相遇相恋提供了可能。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这两句写相会的场景。一轮圆月挂上了柳枝的梢头,相爱的人儿相约在黄昏之后。作者略去了对恋人约会的具体情景的描写,只用一个“约”字,即轻轻带过当晚情事,整幅画面显得温馨而淡雅。可以比较一下李煜记他与小周后欢会的《菩萨蛮》词:“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划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描写固然细致人微,却不免流于艳情,格调不高。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下阕写今年物是人非,情人不得相见。还是这样的元宵佳节,还是这样如昼的灯市。柳枝梢头挂着的,还是这般美好的圆月。然而去年那个欢会的人已经不在。物是人非,主人公不由得泪水滴落,打湿了衣袖。“依旧”的月和灯,和不再“依旧”的“去年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评解】
这首词从语言到构思,都显得朴素单纯,明显受到民歌的影响。上阕只截取去年元夜欢会的一个场景,下阕只截取今年元夜悲伤的一个场景。而这一年间悲喜交织的情事,中间发生的种种变故,作者一概省略,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这种处理正如国画中的留白,于不着一语处,更显得余音袅袅。明末清初金圣叹评点这首词说:“看他又说去年,又说今年,又追叙旧欢,又告诉新怨。中间凡叙两’元夜‘,两番’灯‘,两番’月‘,又衬许多’花市‘字,’如昼‘字,’柳梢‘字,’黄昏‘字,’泪‘字,’衫袖‘字。而读之者只谓其清空一气如话。盖其笔法高妙,非人所及也。”(《金圣叹全集》卷六)
有研究者认为,这首词脱化于唐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即脍炙人口的“人面桃花”那首诗。其实,如果把它当作作者本人对青年时期一段恋爱的回忆,岂不更加动人?
采桑子
轻舟短棹西湖好。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