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欧阳修诗词选

第三章

书名:欧阳修诗词选 作者:〔宋〕欧阳修 本章字数:8599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3:38


第三章

  

  【句解】

  客梦方在家,角声已催晓

  行客还在沉睡之中做着在家中与家人团聚的梦,凌晨的角声已经吹响,催人早起。“在家”的梦境是美好的,然而旋即被无情的角声惊破。行人身在羁旅中的无奈,由此而见。“角”,古代军中吹奏乐器,声音高亢激厉,作用类似于后世的军号;欧阳修这次出使随从众多,所以有角声为号。

  匆匆行人起,共怨角声早

  出使的人马匆匆起床,都埋怨这角声响得太早。联系上两句可知,“行人”对角声抱怨,不仅是因为角声过早吹响,更是因为角声惊破了他们“方在家”的好梦。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和本诗相比,虽然主人公一为闺中思妇,一为远道行人,但梦境中的欢乐被惊醒的“怨”则是相同的。

  马蹄终日践冰霜,未到思回空断肠

  出使行列的马蹄,终日踏着北方已结冰霜的土地。现在还没有到回途的时候,不要老是想着回家吧,不然,也只是徒然增加伤感而已。这是作者勉励随行人员的话。欧阳修这次出使,八月份出发,十二月末到达契丹,第二年二月回宋。往返都是秋冬季节,生长南方、任官中原的欧阳修见识了北方地区的苦寒天气。作于同时的((马啮雪》具体描写了这次行程的艰苦: “马饥啮雪渴饮冰,北风卷地来峥嵘。马悲踟躇人不行,日暮途远千山横。”“未到”句,既是作者对随行人员的安慰,又何尝不是对自己郁怀的勉强开释。“马蹄”句,既是途中艰苦行路的写实,又暗用了《庄子·马蹄》“马蹄可以践霜雪”的成句。欧阳修推崇韩愈的诗歌,但是并不取韩愈诗诘屈聱牙的一面,而取其平易近人的一面。用典方面也是这样。他很少用生僻的、古奥的典故,他诗中典故的使用安排,经常是在半隐半显之间。这样,读者即使不明白所用的典故,也不影响对诗歌原意的理解。“马蹄”句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这种风格,对稍晚的王安石也有影响。

  少贪梦里还家乐,早起前山路正长

  末两句进一步勉励随从人员:不要贪图梦中回家的快乐,还是好好赶路吧。清晨踏上征途,前面山路漫漫,还长着呢;你们还是打起精神,继续努力前行吧。言外之意,前路既长,那么在前方的旅途中,对宋地家乡的思念也将更浓。

  【评解】

  古代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出门旅行尤其是长途旅行,往往伴随着许多艰难险阻。因此,羁旅之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悠久的主题。欧阳修这次出使契丹,虽然贵为皇家使者,带有大批随从,但是长途漫漫,遭遇的又是一生中未曾见过的北方的寒冬,途中一行人的心中还是充满愁绪的。然而这次出使,关系到宋朝和契丹的外交关系。作为出使队伍的首领,欧阳修肩负着国家的重任。他虽然和随从人员一样思念家乡家人,但又不得不负起领导者的责任,努力振奋精神,鼓舞激励同样思乡的从行人员。全诗虽写思乡之苦,格调并不显得低沉。赠王介甫

  翰林风月三千首,

  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

  后来谁与子争先。

  朱门歌舞争新态,

  绿绮尘埃试拂弦。

  常恨闻名不相识,

  相逢樽酒盍留连。

  【题解】

  本诗作于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王介甫,即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神宗熙宁后官至宰相,主持变法。早在庆历六年,欧阳修谪授滁州时,曾巩专门到滁州向他学习古文,并带来了同乡好友王安石的诗文。欧阳修读了王安石的诗文,赞叹不已,认为“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但王安石性格耿介,不愿主动去拜访欧阳修。直到至和三年,二人才在京师见面。当时王安石只是一个群牧判官,然而欧阳修慧眼识人,初次与他相见,就对他极为赞赏,写下这首诗相赠。诗中高度评价了王安石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才能,并且对他寄予厚望。

  【句解】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这两句将王安石和前朝的名人李白、韩愈相提并论,认为王安石有着李白和韩愈那样的文学才华。“翰林”,指李白,李白在天宝初年曾经当过供奉翰林,故后人称为李翰林;“风月三千首”,指李白的诗歌创作成就,唐代郑谷《读太白集》诗中称美李白诗,说读其诗是“高吟大醉三千首”。“吏部”,指韩愈,韩愈曾做过吏部侍郎,故而被后人称为韩吏部;“文章二百年”,指韩愈的文学创作成就。韩愈是唐代古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其生活年代距北宋欧阳修、王安石的时代约二百年。又一种说法是,二百年指唐代历史的长度,晚唐孙樵《与高锡望书》曾云:“唐朝以文索士。二百年间,作者数十辈,独高韩吏部。”这两句诗,分别以作品的数量和作品流传的时间,代表李白和韩愈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具有高度概括性。用前人典故,亦隐化无痕。李白和韩愈是欧阳修平生非常推崇、并在文学创作中学习模仿的对象。这里将王安石与此二人并提,一番爱才倾慕的心情跃然纸上。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上句写自身。作者感慨自己已经渐渐老去,然而他又表示,他努力为国家发现优秀人才的良苦用心,并没有因为衰老而消失。下句写对王安石的殷切期待:在未来的后起之秀中,谁还能够和你一较短长呢?

  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试拂弦

  豪门贵族流连歌舞,都爱争着欣赏新编的歌曲和舞蹈。而高人雅士却更喜爱古雅的古琴,仔细拂去古琴上的尘埃,试调琴弦,弹奏一曲。琴是一种文人化的乐器,往往被文人士大夫用来寄托情志。而抚古琴、弹古调这个意象,在诗歌中也常常成为诗人抒情的象征,比如唐刘长卿《弹琴》:“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绿绮”,古琴名,相传是汉代梁王赠给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名琴,后来成为古琴的代称。

  常恨闻名不相识,相逢樽酒盍留连

  这两句是说:我早已听到你的文名,只恨无缘相识。如今在汴京相逢,当把酒欢宴,好好畅谈。庆历六年欧阳修在滁州读到王安石诗文时,就赞叹不已;但一直到本年两人才在汴京会面,所以称“常恨闻名不相识”。上句写未见之先,便已如此渴慕;下旬则写既见之后,更是倾心,愿意把酒长谈。作者对王安石的盛情厚意,跃然纸上。“盍”,何不。

  【评解】

  欧阳修是一位乐于援引人才的文坛领袖,尤其乐于奖掖后辈。比他年长的梅尧臣和比他小一些的苏舜钦,都受到他的大力褒扬。而眉山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包拯、吕公著等宋代名臣,都是因为欧阳修的大力推荐而得以进身入仕的。欧阳修和王安石私交密切。在这次赠诗之后,欧阳修在《再论水灾状))里推荐了包拯、吕公著、王安石等人。从嘉祜元年起,他又多次向朝廷举荐王安石,称他“论议通明,兼有时才之用,所谓无施不可者”,认为可以委以重任。王安石收到欧阳修的这首赠诗后,也作诗答谢:“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尝倾广座中。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奉酬永叔见赠》)

  王安石任宰相后,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大力推行新法。欧阳修虽然也主张政治变革,但是对变法持稳重态度,并不完全认可王安石的做法。他晚年曾建议停止青苗法,后人遂称王安石和欧阳修有嫌隙。其实王安石虽然政治主张和欧阳修有所不同,但是对于欧阳修本人是终身敬重的。欧阳修去世后,王安石写下深情的《祭欧阳文忠公文》,称欧阳修“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应该说,王安石不愧是欧阳修的知己。而后代有人称王安石高傲狂妄,欧阳修比之韩愈,王尚不满意,以孟子自诩(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这就有曲解之嫌了。清蔡上祥《王荆公年谱考略))对此有详细的批驳。

  本诗开篇就高度赞扬王安石的才华,接着写自己已老而王安石风势正足。一以回顾,一以展望,俨然有前辈文坛盟主对后辈才人以盟主之位相许之意。“朱门”两句,写真正的才华不被一般权贵所赏识,惟有真正的知音能够欣赏。末两句写未见相思甚切,既见则欢欣长谈,收结稳重而情意悠长。

  再和明妃曲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题解】

  此诗作于仁宗嘉祜四年(1059),当时欧阳修在汴京任职。明妃,即王昭君,西晋时为了避晋文王司马昭的讳,改称昭君为明妃。是年,王安石写了《明妃曲》二首,为历史上的昭君和番事件作翻案文章。欧阳修、梅尧臣、司马光、刘敞、曾巩等都有和作。欧阳修的和诗也有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本诗立意新警深刻,是作者以议论为诗的代表作。【句解】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诗歌开头简叙昭君故事。汉宫中的这位佳人,不被天子所赏识。于是她决定自请和番,随着汉家的使者,远嫁到了匈奴。“单于”,匈奴语中对王者的称谓。王昭君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死后,又按匈奴习俗,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儿子雕陶莫皋单于。这样一位深宫中美貌的佳人,本来应该为君王所宠爱,但昭君却连天子的面都见不到,只能远嫁异方他族。这几句诗叙事极其简练,其中又暗寓褒贬,隐含着诗人为昭君命运感到的不平。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昭君这样的绝色美人天下罕见,一旦失去,再难以重新得到。即使汉元帝杀了画工毛延寿等人,又于事态有什么补益?据后人记载,毛延寿玩弄诡计,使得昭君不能见赏于天子。在后人笔下,毛延寿往往作为一个奸邪的形象出现,被认为是造成昭君远嫁悲剧的罪魁。毛延寿被杀,常被认为是奸人罪有应得的下场。但欧阳修认为,即使杀了毛延寿,昭君已经远嫁,依然于事无补。王安石的《明妃曲》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是为毛延寿抱不平。欧阳修这里却指出汉元帝此举的无谓和可笑,立意又高了一层。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这几句纯是议论,是全诗的中心。后宫本是天子耳目所及的地方,昭君却遭受了这样的冤屈。汉天子是这样的昏聩无能,怎么能制服万里之外的夷狄!汉朝没有更好的良策来处理和匈奴的关系,只好靠和亲这样的办法,以牺牲一个女子的幸福来换取和平,又有什么颜面来夸耀汉家女子之美呢?“夷狄”,古时为历史所限,对少数民族带有污蔑性的称呼,这里指匈奴。

  “耳目”两句实际上是借题发挥,跳出昭君的哀怨,将尖锐的批判矛头直指造成昭君悲剧的真正决定性人物汉元帝。因为有前面几句叙述的铺垫,这里的翻案之笔显得并不突兀,相反,却因其议论的深刻精警,令读者回味无穷。宋诗有别于唐诗的一大特征是长于议论,本诗可谓典型。但后代也有些人一切以唐诗为范本,认为宋诗中这样的议论方式不可取。如明代的谢榛在《四溟诗话》

卷三中,就讽刺这几句是“书生讲章”。这样的文艺观未免狭隘。殊不知以议论入诗,长于理趣,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汉计”句,实际上是借批评汉代对外和亲政策的不高明,暗寓对宋王朝当时对外政策的批判。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这几句又转为描写和抒情。昭君离开汉宫时,悲伤的泪水滴落在花瓣上。黄昏时节,狂风骤起,落花飘零。这洒有昭君泪水的花朵,又会漂泊到什么地方去呢?美人和花在文学中总是互为象征的。作者此处以汉宫落花来比喻昭君,那样的美丽,命运却不能自主。等待美人和落花的,都是漂泊不可知的命运。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末尾两句抒情中带有议论,仿佛是对昭君的劝慰:古往今来,著名的美人大多薄命;你就不要对着春风叹息自己的不幸了吧。历史上的红颜多不幸薄命,才士又何尝不是多遭磨难?这里也带有诗人对自己际遇的感叹。

  【评解】

  昭君出塞是古典诗歌中著名的题材之一。古往今来,以此为题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都有咏昭君的诗篇。面对这样前人已经一再写过,并且已有许多优秀作品的题材,后代诗人如何从旧题中翻出新意呢?而王安石和欧阳修都做到了这一点。王安石的《明妃曲》掀翻旧说,大唱反调。欧阳修则别取蹊径,立意极高。他以议论笔法入诗,但笔墨重点不是写昭君的伤感哀怨,而是批评统治者无能,不能治国安邦,认为这才是造成千千万万和昭君一样的红颜悲剧命运的真正原因。这样的议论,远高出一般人的见解。欧阳修本人将此诗视为平生的得意之作。据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记载,他曾经非常自信地称本诗是“太白(李白)不能为,惟杜子美(杜甫)能之”。忆滁州幽谷

  滁南幽谷抱千峰,

  高下山花远近红。

  当日辛勤皆手植,

  而今开落任春风。

  主人不觉悲华发,

  野老犹能说醉翁。

  谁与援琴亲写取,

  夜泉声在翠微中。

  【题解】

  本诗作于仁宗嘉祐、英宗治平年间,是作者在汴京任职时所作忆滁诗之一、表现了对庆历年间知滁州生涯的深情怀念。

  【句解】

  滁南幽谷抱千峰,高下山花远近红

  诗的开头介绍幽谷的方位和它四周的环境,语言极其精简。“抱”字写幽谷在群山之中的地理环境,非常形象。幽谷是欧阳修滁州诗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胜。关于幽谷如何被发现,有一段有趣的记载。据宋吕本中《紫薇杂记》中说,庆历六年的一个夏天,欧阳修在官合接见同僚。因为有人送来新茶,欧阳修就派小吏去醉翁亭东南隅的醴泉汲水烹茶。小吏路上摔跤,洒了醴泉水,因为偷懒,不想再跑到比较远的醴泉去,就近汲了幽谷泉水回来。欧阳修品茶后,觉得水味很好,但觉得不是醴泉水。他追问汲水的小吏,得知真情后,饶有趣味地带着朋友一起前往。结果发现,这里的风景,是“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瀚然而出”。面对这样秀丽的自然景观,欧阳修很高兴。他令人引泉为池,凿石辟地,建亭其中,就是著名的丰乐亭。

  第二句说幽谷中花卉之美。花卉高低错落,远近相映,点缀谷中。欧阳修发现幽谷的自然风景之美后,特意加以人工经营,使得幽谷的景色更加秀丽。庆历六年冬,他在滁州作《谢判官幽谷种花》:“浅深红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据《西清诗话》记载,欧阳修在幽谷建亭,让一个姓谢的判官于亭前种花。谢判官请示如何种,欧阳修就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可见欧阳修对幽谷中一草一木的高低位置,都了然于胸。

  当日辛勤皆手植,而今开落任春风

  上句回忆辛劳经营幽谷的往事。幽谷中的草木花卉,很多都是诗人当年亲手种植的。庆历八年,欧阳修在扬州作第一首“忆滁诗”《答谢判官独游幽谷见寄》,其中说“应怜手种树阴成”。可见诗人毫无官长架子,确曾在幽谷中亲自种植过不少花草树木。

  下句是遥想如今幽谷的风景:当年亲手种植的花木,如今该是在春风中自在地花开花谢吧。人生于天地间,不能无情。曾有关系的种种客观事物,尤其能牵动人心。欧阳修对于幽谷中当年精心栽培的花卉,自然也不能无情,在回忆中特地重点提起。但他并不一味陷于对往事的伤感。一个“任”字,显出作者不为外物所拘、洒脱旷达的心境。

  主人不觉悲华发,野老犹能说醉翁

  这里开始由景物写到景中人。当年发现幽谷的主人,而今已经在不知不觉之间,满头白发,并因此而感到悲伤。“主人”,欧阳修自称;“华发”,白发。欧阳修头发早白,三十岁时即已出现白发,常常在诗文中以感慨白发来惋惜时光的飞逝。滁州百姓中的老人,还有很多人记得当年的那位太守醉翁,能谈论他的往事。欧阳修在滁州时,实行与民同乐的政策。所谓“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丰乐亭记》)。他当时身为地方最高长官,却愿意和普通百姓一样,徜徉于幽谷的自然美景之间。他希望滁州的“野老”们殷勤不忘的,是身为“醉翁”的欧阳修,而非知州欧阳修。醉翁之名,许多年后尚传说于滁州野老之口,则欧阳修滁州任上官民之间雍雍熙熙的景象,可想象而知。

  谁与援琴亲写取,夜泉声在翠微中

  诗末以对幽谷泉的怀念作结:谁能替我抚一曲瑶琴,作一支新曲,写出当年夜间所听到的石上流泉的声音呢?欧阳修非常喜爱幽谷泉,在庆历七年春作于滁州的《幽谷泉》中说:“生长饮泉甘,荫泉栽美木。潺湲无春冬,日夜响山曲。”又说:“顾我应可怪,每来听不足。”可见他当年对幽谷泉声的迷恋。今日身在汴京,想再听到幽谷夜泉的声音,已不可能。所以作者展开奇特的想象,希望善琴的友人,能用琴声让他重温群山重叠中泉水的淙淙声响。换句话说,是让琴曲模拟滁州幽谷中的泉水,在琴声中展现深夜泉水淙淙流动的美妙声音。历来诗人描写乐器演奏时,常用水流声比喻乐声,如唐白居易《琵琶行》“幽咽泉流冰下滩”。这里欧阳修反用其意,以琴声的幽静清雅来描绘幽谷泉声之美,可谓别出心裁。“与”,“替我”的略写;“援琴”,抚琴;“写”,作曲;“取”,语助词。“翠微”,青绿的山色,代指青山。

  【评解】

  幽谷是给欧阳修留下深刻印象的滁州景物。他离开滁州后所写的一系列“思滁诗”中,以幽谷为题的有《答谢判官独游幽谷见寄》和本诗两首。在本诗中,对滁州美好景色的回忆,对当初情景的回味,悲华发的感慨,野老念醉翁的厚意,熔为一炉。全诗写得颇耐人咀嚼。秋怀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身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题解】

  本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欧阳修当时在汴京任参知政事,已经五十九岁。从上一年起,他屡次上书请求外任或致仕,都未获得批准。本年十一月,进光禄大夫,加上柱国,食邑五百户。他渴望尽快挂冠,回归颍上田园,过上自由的归隐生活。这是欧阳修晚年作品的重要主题。

  【句解】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这两句的意思是:秋天的风物难道不好么,可是我的情怀为什么那样黯然感伤?秋天是草木凋零的季节,秋天的肃杀之气,往往引起文人墨客的秋愁。战国宋玉《九辩》云“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启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悲秋主题。以后的诗歌史中,以“秋怀”、“秋兴”、“感秋”为题的作品历代不绝。写这首诗时,欧阳修已年近花甲,在人生的路途中,也可说是走到了深秋时节。他历经宦海几度浮沉,可谓熟谙世间情味。秋季天高气爽,农稼登场,风景是美丽的。作者并不是不知道秋季风光明媚,然而这并不能改变他黯然的心境。这里用一个反问句式,道出了“节物大好”的外部世界和诗人“黯然”的内心世界的反差,引起下文。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这两句承接首联,具体写秋季的“节物”。市上的酒家挑出一杆酒旗,在西风中飘拂;纷纷细雨的天气,菊花开放。这两句是欧诗中为人所称赏的名句。宋人《雪浪斋日记》云:“或疑六一诗,以为未尽妙,以质于子和。子和曰:‘六一诗只欲平易耳。如”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岂不佳?’”这两句的好处在于不用虚词,不用动词,而只用六个名词罗列组成。这样的组合方式,因为所用名词引起的丰富联想,仿佛能在读者眼前自动展开一幅富有动态的风景画面。而其留白处,更能引得读者浮想联翩:酒旗飘拂的小酒店中,诗人是不是在据案饮酒,感怀秋风的萧瑟?秋雨蒙蒙的庭院中,赏菊的诗人,又该有多少感慨?

  感身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这两句亦承接首联,具体说明“秋怀黯然”的原因。诗人感怀身世,想到双鬓已经斑白,年岁渐老,不由得感到悲哀。身为朝廷官员,作者此时官高位尊,享受优厚的俸禄。但是他感到自己未曾为国家作出太多的贡献,面对这样的俸禄,感到羞愧。 “悲双鬓”,因为双鬓出现白发而感到悲哀;“包羞”,含羞,感到羞愧,语出《易·否》:“包羞,位不当也。”这里是说空在其位享受俸禄而感到羞愧。“食万钱”,《晋书·何曾传))记载,何曾生活豪奢,“日含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这两句表达了对隐退生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驾着隐者的小小鹿车,回到颍州,过上田园生活呢?欧阳修在诗文中一再表示了对颍州的怀念。他自称的“思颍诗”就多达三十首,实际上他写颍州的作品数量远远超过此数。本篇是其“思颍诗”中的名作。几年之后,即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欧阳修的辞官要求终于获得朝廷批准,正式退休。七月份,他回到向往已久的颍州,在湖光山色中颐养天年,过上了一生中渴望已久的田园生活,并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阶段。“鹿车”,有两种出典,一是《后汉书·列女传》中《鲍宣妻传》:“(鲍宣妻)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一是佛教典故,《法华经·譬喻品》:“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因为鹿是山野中的动物,不喜接近尘俗,以鹿车为喻,取其清净之意,后来鹿车便有了隐者之车的含义。

  【评解】

  欧阳修诗长于古体,尤其是七古,而律绝等近体诗则稍逊一筹。近体之中,又以五律成就最低,这也是无需为前人讳的。现存的欧阳修诗集中,五律大多是他早年的作品,显得贫弱。但这个缺点在欧阳修晚年的作品中得到了改善,本诗即其五律中的佳作。全诗以大好秋光和自己黯淡的心境相对照。诗人感觉年事已高,空居高位而于国事无补,抒发了想归隐田园的心情。全诗中对国事的关心感慨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语言简洁直白而感情深厚。“西风”一联纯用白描,画面清丽,尤其受到后人的称赞。玉楼春

  樽前拟把归期说,

  未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

  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阳花,

  始共春风容易别。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欧阳修诗词选》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