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3:38
卷三中,就讽刺这几句是“书生讲章”。这样的文艺观未免狭隘。殊不知以议论入诗,长于理趣,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汉计”句,实际上是借批评汉代对外和亲政策的不高明,暗寓对宋王朝当时对外政策的批判。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这几句又转为描写和抒情。昭君离开汉宫时,悲伤的泪水滴落在花瓣上。黄昏时节,狂风骤起,落花飘零。这洒有昭君泪水的花朵,又会漂泊到什么地方去呢?美人和花在文学中总是互为象征的。作者此处以汉宫落花来比喻昭君,那样的美丽,命运却不能自主。等待美人和落花的,都是漂泊不可知的命运。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末尾两句抒情中带有议论,仿佛是对昭君的劝慰:古往今来,著名的美人大多薄命;你就不要对着春风叹息自己的不幸了吧。历史上的红颜多不幸薄命,才士又何尝不是多遭磨难?这里也带有诗人对自己际遇的感叹。
【评解】
昭君出塞是古典诗歌中著名的题材之一。古往今来,以此为题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都有咏昭君的诗篇。面对这样前人已经一再写过,并且已有许多优秀作品的题材,后代诗人如何从旧题中翻出新意呢?而王安石和欧阳修都做到了这一点。王安石的《明妃曲》掀翻旧说,大唱反调。欧阳修则别取蹊径,立意极高。他以议论笔法入诗,但笔墨重点不是写昭君的伤感哀怨,而是批评统治者无能,不能治国安邦,认为这才是造成千千万万和昭君一样的红颜悲剧命运的真正原因。这样的议论,远高出一般人的见解。欧阳修本人将此诗视为平生的得意之作。据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记载,他曾经非常自信地称本诗是“太白(李白)不能为,惟杜子美(杜甫)能之”。忆滁州幽谷
滁南幽谷抱千峰,
高下山花远近红。
当日辛勤皆手植,
而今开落任春风。
主人不觉悲华发,
野老犹能说醉翁。
谁与援琴亲写取,
夜泉声在翠微中。
【题解】
本诗作于仁宗嘉祐、英宗治平年间,是作者在汴京任职时所作忆滁诗之一、表现了对庆历年间知滁州生涯的深情怀念。
【句解】
滁南幽谷抱千峰,高下山花远近红
诗的开头介绍幽谷的方位和它四周的环境,语言极其精简。“抱”字写幽谷在群山之中的地理环境,非常形象。幽谷是欧阳修滁州诗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胜。关于幽谷如何被发现,有一段有趣的记载。据宋吕本中《紫薇杂记》中说,庆历六年的一个夏天,欧阳修在官合接见同僚。因为有人送来新茶,欧阳修就派小吏去醉翁亭东南隅的醴泉汲水烹茶。小吏路上摔跤,洒了醴泉水,因为偷懒,不想再跑到比较远的醴泉去,就近汲了幽谷泉水回来。欧阳修品茶后,觉得水味很好,但觉得不是醴泉水。他追问汲水的小吏,得知真情后,饶有趣味地带着朋友一起前往。结果发现,这里的风景,是“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瀚然而出”。面对这样秀丽的自然景观,欧阳修很高兴。他令人引泉为池,凿石辟地,建亭其中,就是著名的丰乐亭。
第二句说幽谷中花卉之美。花卉高低错落,远近相映,点缀谷中。欧阳修发现幽谷的自然风景之美后,特意加以人工经营,使得幽谷的景色更加秀丽。庆历六年冬,他在滁州作《谢判官幽谷种花》:“浅深红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据《西清诗话》记载,欧阳修在幽谷建亭,让一个姓谢的判官于亭前种花。谢判官请示如何种,欧阳修就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可见欧阳修对幽谷中一草一木的高低位置,都了然于胸。
当日辛勤皆手植,而今开落任春风
上句回忆辛劳经营幽谷的往事。幽谷中的草木花卉,很多都是诗人当年亲手种植的。庆历八年,欧阳修在扬州作第一首“忆滁诗”《答谢判官独游幽谷见寄》,其中说“应怜手种树阴成”。可见诗人毫无官长架子,确曾在幽谷中亲自种植过不少花草树木。
下句是遥想如今幽谷的风景:当年亲手种植的花木,如今该是在春风中自在地花开花谢吧。人生于天地间,不能无情。曾有关系的种种客观事物,尤其能牵动人心。欧阳修对于幽谷中当年精心栽培的花卉,自然也不能无情,在回忆中特地重点提起。但他并不一味陷于对往事的伤感。一个“任”字,显出作者不为外物所拘、洒脱旷达的心境。
主人不觉悲华发,野老犹能说醉翁
这里开始由景物写到景中人。当年发现幽谷的主人,而今已经在不知不觉之间,满头白发,并因此而感到悲伤。“主人”,欧阳修自称;“华发”,白发。欧阳修头发早白,三十岁时即已出现白发,常常在诗文中以感慨白发来惋惜时光的飞逝。滁州百姓中的老人,还有很多人记得当年的那位太守醉翁,能谈论他的往事。欧阳修在滁州时,实行与民同乐的政策。所谓“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丰乐亭记》)。他当时身为地方最高长官,却愿意和普通百姓一样,徜徉于幽谷的自然美景之间。他希望滁州的“野老”们殷勤不忘的,是身为“醉翁”的欧阳修,而非知州欧阳修。醉翁之名,许多年后尚传说于滁州野老之口,则欧阳修滁州任上官民之间雍雍熙熙的景象,可想象而知。
谁与援琴亲写取,夜泉声在翠微中
诗末以对幽谷泉的怀念作结:谁能替我抚一曲瑶琴,作一支新曲,写出当年夜间所听到的石上流泉的声音呢?欧阳修非常喜爱幽谷泉,在庆历七年春作于滁州的《幽谷泉》中说:“生长饮泉甘,荫泉栽美木。潺湲无春冬,日夜响山曲。”又说:“顾我应可怪,每来听不足。”可见他当年对幽谷泉声的迷恋。今日身在汴京,想再听到幽谷夜泉的声音,已不可能。所以作者展开奇特的想象,希望善琴的友人,能用琴声让他重温群山重叠中泉水的淙淙声响。换句话说,是让琴曲模拟滁州幽谷中的泉水,在琴声中展现深夜泉水淙淙流动的美妙声音。历来诗人描写乐器演奏时,常用水流声比喻乐声,如唐白居易《琵琶行》“幽咽泉流冰下滩”。这里欧阳修反用其意,以琴声的幽静清雅来描绘幽谷泉声之美,可谓别出心裁。“与”,“替我”的略写;“援琴”,抚琴;“写”,作曲;“取”,语助词。“翠微”,青绿的山色,代指青山。
【评解】
幽谷是给欧阳修留下深刻印象的滁州景物。他离开滁州后所写的一系列“思滁诗”中,以幽谷为题的有《答谢判官独游幽谷见寄》和本诗两首。在本诗中,对滁州美好景色的回忆,对当初情景的回味,悲华发的感慨,野老念醉翁的厚意,熔为一炉。全诗写得颇耐人咀嚼。秋怀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身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题解】
本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欧阳修当时在汴京任参知政事,已经五十九岁。从上一年起,他屡次上书请求外任或致仕,都未获得批准。本年十一月,进光禄大夫,加上柱国,食邑五百户。他渴望尽快挂冠,回归颍上田园,过上自由的归隐生活。这是欧阳修晚年作品的重要主题。
【句解】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这两句的意思是:秋天的风物难道不好么,可是我的情怀为什么那样黯然感伤?秋天是草木凋零的季节,秋天的肃杀之气,往往引起文人墨客的秋愁。战国宋玉《九辩》云“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启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悲秋主题。以后的诗歌史中,以“秋怀”、“秋兴”、“感秋”为题的作品历代不绝。写这首诗时,欧阳修已年近花甲,在人生的路途中,也可说是走到了深秋时节。他历经宦海几度浮沉,可谓熟谙世间情味。秋季天高气爽,农稼登场,风景是美丽的。作者并不是不知道秋季风光明媚,然而这并不能改变他黯然的心境。这里用一个反问句式,道出了“节物大好”的外部世界和诗人“黯然”的内心世界的反差,引起下文。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这两句承接首联,具体写秋季的“节物”。市上的酒家挑出一杆酒旗,在西风中飘拂;纷纷细雨的天气,菊花开放。这两句是欧诗中为人所称赏的名句。宋人《雪浪斋日记》云:“或疑六一诗,以为未尽妙,以质于子和。子和曰:‘六一诗只欲平易耳。如”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岂不佳?’”这两句的好处在于不用虚词,不用动词,而只用六个名词罗列组成。这样的组合方式,因为所用名词引起的丰富联想,仿佛能在读者眼前自动展开一幅富有动态的风景画面。而其留白处,更能引得读者浮想联翩:酒旗飘拂的小酒店中,诗人是不是在据案饮酒,感怀秋风的萧瑟?秋雨蒙蒙的庭院中,赏菊的诗人,又该有多少感慨?
感身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这两句亦承接首联,具体说明“秋怀黯然”的原因。诗人感怀身世,想到双鬓已经斑白,年岁渐老,不由得感到悲哀。身为朝廷官员,作者此时官高位尊,享受优厚的俸禄。但是他感到自己未曾为国家作出太多的贡献,面对这样的俸禄,感到羞愧。 “悲双鬓”,因为双鬓出现白发而感到悲哀;“包羞”,含羞,感到羞愧,语出《易·否》:“包羞,位不当也。”这里是说空在其位享受俸禄而感到羞愧。“食万钱”,《晋书·何曾传))记载,何曾生活豪奢,“日含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这两句表达了对隐退生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驾着隐者的小小鹿车,回到颍州,过上田园生活呢?欧阳修在诗文中一再表示了对颍州的怀念。他自称的“思颍诗”就多达三十首,实际上他写颍州的作品数量远远超过此数。本篇是其“思颍诗”中的名作。几年之后,即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欧阳修的辞官要求终于获得朝廷批准,正式退休。七月份,他回到向往已久的颍州,在湖光山色中颐养天年,过上了一生中渴望已久的田园生活,并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阶段。“鹿车”,有两种出典,一是《后汉书·列女传》中《鲍宣妻传》:“(鲍宣妻)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一是佛教典故,《法华经·譬喻品》:“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因为鹿是山野中的动物,不喜接近尘俗,以鹿车为喻,取其清净之意,后来鹿车便有了隐者之车的含义。
【评解】
欧阳修诗长于古体,尤其是七古,而律绝等近体诗则稍逊一筹。近体之中,又以五律成就最低,这也是无需为前人讳的。现存的欧阳修诗集中,五律大多是他早年的作品,显得贫弱。但这个缺点在欧阳修晚年的作品中得到了改善,本诗即其五律中的佳作。全诗以大好秋光和自己黯淡的心境相对照。诗人感觉年事已高,空居高位而于国事无补,抒发了想归隐田园的心情。全诗中对国事的关心感慨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语言简洁直白而感情深厚。“西风”一联纯用白描,画面清丽,尤其受到后人的称赞。玉楼春
樽前拟把归期说,
未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
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阳花,
始共春风容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