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欧阳修诗词选

第二章

书名:欧阳修诗词选 作者:〔宋〕欧阳修 本章字数:7852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3:38


第二章

  

  【句解】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春风本来浩荡无边,诗人却偏偏要问:为什么春天没有到我们这天涯地角呢?这看似无端的问话难免引发读者的猜疑。但诗人马上指出,已经是早春二月,山城(指夷陵)里却还没有春花的影踪。读到这一句,读者便觉得诗人的发问确实有理,同时对诗人所在的山城的荒寒环境,留下很深的印象。欧阳修对这两句精彩的诗非常满意,在《笔说·峡州诗说》里自己评论说:“‘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若无下旬,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文意难评,盖如此也。”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这两句进一步细致描写山城夷陵“未见花”的早春景色。枝头还留着去冬的残雪,雪中点缀着没有摘光的橘子。天气还很寒冷,不过已听得到空中有打雷的声音;这隆隆雷声大概会惊醒地下沉睡的竹笋,促使它们抽芽生长吧?“犹有”和“欲抽”,一正一反,强调的都是春天还没有来到夷陵。这两句写景,很见本地风物特色。橘和笋都是夷陵本地的特产,欧阳修在((夷陵县至喜堂记》说夷陵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可作参考。“冻雷”,冬天的雷。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归雁”,北归的大雁。春天大雁向北方飞去,诗人在夜间听见天空中大雁的鸣叫,知道又到了雁群北还的季节。而自己却困守在荒凉的山城中,他不由得思念起北方京城的朋友家人。古代诗歌中常借助大雁表达怀乡的情感,比如隋代薛道衡的《人日思归》诗,有“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的名句。欧阳修在这里暗用薛诗的诗意。“物华”,泛指人世间的美好事物。新年本应是万象更新的节日,诗人却一直生着病。对人世间的种种美好,病中的诗人自然感慨良多。这两句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洛阳牡丹在北宋时负有盛名,据宋人陶榖《清异录》记载,“洛阳花福”是当时所谓“天下九福”之一。欧阳修在宋仁宗天圣八年到景祐元年(1030—1034)间当过洛阳的留守推官。他非常喜爱洛阳牡丹,还写过《洛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诗。这两句以自嘲自解的口吻说,既然天下闻名的洛阳牡丹我都见识过了,那么夷陵的野花虽然开得晚些,也不必嗟叹遗憾了吧。

  【评解】

  欧阳修被贬职后,内心苦闷,情见乎诗文。这首七律全篇笼罩着他在夷陵谪居的寂寞心情。然而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儒家修养的封建士大夫,他又善于自我开解和安慰。这首诗以“戏答”为题,尾联更以貌似轻松的口吻自我解嘲。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评本诗“结韵用高一层意自慰”。欧阳修的另一首诗《黄溪夜泊》的结尾用了类似的表达方法,说“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也是从艰苦生活中寻找乐趣。但读者从这些勉强振作的诗句中,读到的仍是诗人深沉的苦闷和寂寞。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评论《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萱斋诗话》)欧阳修这首诗正可以说是“以乐景写哀”。“洛阳花下”的乐景,“不须嗟”的自解,使读者更能体味诗人的悲凉心境。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

  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

  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

  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

  【题解】

  本诗作于宋仁宗景祐占四年(1037),当时作者在夷陵任上。西湖,本诗中指河南许昌的西湖,本诗中有自注:“西湖者,许昌胜地也。”谢法曹,即谢伯初,字景山,时任河南许州(今河南许昌)司法参军。法曹,宋代州府设录事参军、司户参军、司理参军、司法参军等官职,其中司法参军又称法曹。

  谢伯初爱好杜甫、杜牧的诗,是一位同样在官场上不得意的诗人。欧阳修《六一诗话》中记谢伯初“仕宦不偶,终以因穷而卒”。这年春天,谢伯初遣人从远方给作者送来一方古瓦砚和三篇诗文,安慰作者的贬职。作者写了一些诗答谢,这是其中的一首。这时欧阳修也是不得志的谪臣,因此本诗有惺惺相惜的意味。

  【句解】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

  这几句是对许州西湖舂景的想象。谢法曹所在的许州,春天已经到来,西湖春景美不胜收。春水碧绿,如同新染出的织物。花朵繁密灿烂,东风吹来,细碎的花瓣落满一地,点点如糁。“染”,新染出的织物。古人常用织物的色彩或形态来比拟水的状态,如唐代白居易《忆江南》“春来江水绿如蓝”,宋代苏轼《定风波》词“夜阑风静毅纹平”。“糁”,本意指碎米,后常用来形容散碎粒状的物体,如落花、柳絮等,唐代杜甫《绝句漫兴》之七云“糁径杨花铺白毡”;本处指飘落在地上的散碎花瓣。

  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参军即谢伯初,他寄给欧阳修的诗中有“多情未老已白发,野思到春如乱云”之句。作者借用谢诗意象,遥想友人在舂日对自己的怀念。这几句是说,谢伯初春日的思绪无边无际,如天边的浮云;他题下诗歌,送走春天。从他的诗歌里,我知道他在湖上泛舟饮酒;举起酒杯时,还思念着万里之外的我这个流落天涯的友人。“天涯万里人”,指作者自己,因为作者被贬职于地处偏远的夷陵,故称。人的思绪本是抽象的,无可捕捉。而作者在这里用空中同样不受拘束、变幻不定的白云来比喻,化抽象为形象,十分生动。“遥知”二句,从反面着笔,写对方对自己的怀念,以此来表示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二人之间友谊的深厚,由此可见。这种从对方角度想像落笔的手法,和唐代李商隐的名作《夜雨寄北》构思类似。

  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

  这两句转换成作者本人的叙述角度。作者在万里之外,同样多情地盼望着春天的到来。然而一旦春天真的来到夷陵,这时序的匆匆变换,又不由得让他悚然心惊。开头“万里”,上承上句的“天涯万里人”,属于诗歌中的辘轳体。“惊”字是本句见出锤炼工夫的地方。有情而思春,春至却心惊,这种不合理的逻辑反差,表现出诗人在异乡孤独的生活中对时光飞逝格外敏感。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这两句具体写夷陵春天初至的景象。城门外峰峦连绵,山上的积雪刚刚融解,草木发芽,山色转绿。江边的野花也纷纷开放,一派春晴景象。积雪初消,江花始放,是强调夷陵的春天来得很晚,和上文所写的许州春日“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的盛景形成对照。

  本诗多用流畅的散句,而这两句却又是工整的对偶。散偶相间,使得整首诗于参差流荡之中又不失法度。

  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

  这两句是将少年时期和现在对比。少年时期,作者对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充满了热爱。每当春天降临,不肯白白辜负春光,便举杯痛饮美酒,欣赏这无边的春色。而今,又一个春天来临了。春天还是那个少年时期举杯欣赏的春天,人却已经白发苍苍,再也不是少年,也再没有昔日的豪情逸兴。变与不变的对照之间,流露出的是对时光不再的深沉感慨。“头已白”,欧阳修这一年刚三十岁出头,但他常说自己早衰,《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诗中就说:“白发新年出,朱颜异域消。”称“头已白”,也有感慨时光飞逝、人事变化无常的意思。

  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

  地处僻远的夷陵,对于欧阳修来说是陌生的异乡。这两句是说,异乡的一切都和我以前熟悉的不一样;只有这东风,算是旧日的相识。但这惟有的相识,反而强化了“异乡物态”的陌生感。作者寂寞苦闷的心情跃然纸上。

  【评解】

  欧阳修的诗歌风格多样。他学习韩愈,却避免了部分韩愈诗枯涩艰险的特点,而是取韩诗畅达的一面。他有些诗歌又学习李白清新流畅的风格,苏轼为欧阳修文集做的序说他“诗赋似李白”,确是的评。这首诗正是欧阳修诗中学习李白诗风的代表作,是欧诗中的名篇,

  诗前半部分从谢伯初方面着笔,后半部分转为对自身的感叹。转折之中,兴叹无端。于整篇散句中加入“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这样对偶工整的律句,使得整篇更显得峭拔,因此受到后人的称道。本诗体现了欧阳修“古诗时为一对,则体格峭健”(宋吴可《藏海诗话》引)的诗歌风格。欧阳修本人对这首诗也是比较得意的。在晚年编订的《六一诗话》中,他曾回忆说:“余初谪夷陵时,景山方为许州法曹。以长韵见寄,颇多佳句,有云:‘长官衫色江波绿,学士文华蜀锦张。’余答云:‘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盖景山诗有‘多情未老已白发,野思到春如乱云’之句,故余以此戏之也。”

  丰乐亭游春(其三)

  红树青山日欲斜,

  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

  来往亭前踏落花。

  【题解】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三月,欧阳修仗义执言,上《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为革新诸臣杜衍、范仲淹等争辩,痛斥宰相吕夷简等“谗害忠臣”、“广陷良善”。对优柔寡断、轻信谗言的宋仁宗,欧阳修也在文中作了旁敲侧击的批评。守旧派对欧阳修非常仇恨,以卑劣的手段诬告他,欲将他置于死地。虽然事实真相被查清,但宋仁宗追于当时掌权的吕夷简等守旧派的压力,依然将欧阳修罢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位,贬为滁州(今属安徽)知州。

  欧阳修任地方官,一向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滁州在他的治理下,很快变得政通人和,人民安乐。为了表示与民同乐,欧阳修在滁州城西修建了丰乐亭,“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丰乐亭记》)。亭的命名由来,是“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丰乐亭遗址在今日滁州城西一里左右的大丰山下,亭东十余步就是幽谷泉。

  这

首诗作于庆历七年暮春。当时欧阳修来到丰乐亭游玩,作诗三首抒发游兴。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

  【句解】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上一句是说,游人在丰乐亭尽情游赏,不觉已经到了傍晚。斜阳的余晖映红了树木,和青翠的山色相映。树本为绿色,本处却说“红树”,用语甚奇。一方面以斜阳染红树木来表示时已近暮,可见游人在丰乐亭留连忘返;一方面“红”和青山之“青”又形成颜色鲜明的对比衬托。“红树”,指被落日映红的树木。

  下一句从空间高处的树木山峦,转向空间低处的草地:郊野绿草青青,铺向天边,没有尽头。长郊而绿草无涯,视野极为广阔。“长郊”,广阔的郊野。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丰乐亭前的游人不珍惜这即将逝去的春天,在亭前来来往往。那落在地上的花瓣,都被游人踏入春泥中去了。这样写,一面见出身为滁州百姓的“游人”在太平岁月安享春光,一片安乐宁和;一面又以惋惜游人践踏落花,表现诗人自己对春光的珍惜,显得委婉蕴藉。【评解】

  滁州地势险要,在五代时是兵家必争之地,饱受战火蹂躏。入宋之后,经过百余年的修养生息,滁州民生得到恢复。欧阳修来滁州任职,“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丰乐亭记》)。欧阳修的友人曾巩在《奉和滁州九咏九首并序》中写到欧阳修和滁州山水的关系:“先生贬守滁。滁,小州,先生为之,殆无事。环州多佳山水,最有名琅琊山。近得之日幽谷,先生散游其间,又赋诗以乐之。”欧阳修这一时期醉心于山水之中,借山水之趣陶冶情操,而忘却人世间种和纷争。这组《丰乐亭游春》诗即滁州山水诗中的代表作,表露出诗人徜徉山水、留连春光的情趣。本诗语言平易疏畅,不用任何典故,而全诗色调鲜艳,“红树”、“青山”、“绿草”,明丽如画。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题解】

  这是诗人庆历七年(1057)春在滁州任职时的作品,借咏画眉鸟而寓寄托。颢目一作《郡斋闻百舌》,郡斋即知州所居住的官舍。

  【句解】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画眉鸟的鸣声婉转多变,又称“百舌”,所以诗中用“百啭千声”来形容其鸣声的千变万化。诗人在官舍中听到鸟鸣,并没有见到枝叶中的鸟影。但是从鸟声高下远近的变化中,可以想象到画眉鸟在叶底花间上上下下、自在跳跃的活泼姿态。上句虽只写鸟鸣,而一片灿烂的春光,已经在想象中浮现在读者眼前。下句承接上句的“移”字而来,具体写画眉在什么地方呜叫。它无拘无束,一会儿跳上绿树的高枝,一会儿又跳下来落到开满万紫千红花朵的灌木丛中。绿树红花是画眉声的背景。画眉如此自由自在,正与下文“锁向金笼”相成对照。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作者听着大自然中自由呜叫的画眉声,不由生出感慨:那锁在笼中人工饲养的鸟儿,纵然盛以华贵的鸟笼,喂以精美的鸟食,可是最宝贵的自由已经失去,又怎么唱得出林间画眉如此自在动人的歌声!这种达观的自然论,显然来自于道家老庄思想。清代郑燮论养鸟时也说:“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将旦时,睡梦初醒,尚辗转在被,听一片啁啾,如云门咸池之奏。及披衣而起,颐面漱口啜茗,见其扬翚振彩,倏往倏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大率平生乐处,欲以天地为囿,江溪为池,各适其乐,斯为大快,比之盆鱼笼鸟,其巨细仁忍何如也!”

  【评解】

  这是一首寓有寄托的咏物小诗。诗人春天在滁州官合中听到的阵阵鸟鸣,勾起了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在遭受外界名利的重重束缚,丧失了本性的天真自由之后,人是否还能发出属=于二自己的声音?也许只有寄情山水之中,向自然敞开怀抱,才能重新发现一个真实的自我。

  欧阳修少年进士及第,春风得意,并在文坛崭露头角,声名鹊起。中年时期,却因为卷入朝廷中的新旧党争,屡遭贬谪。但他并不一味嗟叹哀怨命运的不公,而是善于在逆境中找回平静的心态,并在逆境中咀嚼人生,获得新的体悟。贬谪对于欧阳修的政治生涯固然是一种打击,但对于他的文学生涯来说,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欧阳修在滁州任上,以逐臣而为名太守,并写下大量优秀诗文。从庆历五年八月到庆历八年正月,四年不到的滁州任上,他创作的诗歌多达六十余首,其中不少被视为佳作。他后来在《书三绝句诗后》中说到,朋友梅尧臣、苏舜钦在这个时期也不谋而合,分别写了咏竹鸡、黄莺和画眉的三首绝句,成为文学史上一次有趣的巧合。欧阳修本人解释说,这大约是三人“精神会通”的缘故。欧、梅、苏三位诗人诗风确有相近之处,又都是在宦途失意时借咏鸟而抒发情感,寄托怀抱,“精神会通”当指这种共性而言。别滁

  花光浓烂柳轻明,

  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

  莫教弦管作离声。

  【题解】

  仁宗庆历八年(1048)闰正月,欧阳修转起居合人,依旧知制诰,徙知扬州。虽然官位一样还是知州,但是扬州是大州,滁州为小州;而扬州自古繁华,也远远胜过滁州。对于遭受贬职的欧阳修来说,这次升迁是仕途上的一大转机。是年二月欧阳修离开滁州太守任,在州人饯行的酒宴上作了这首绝句。

  【句解】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首句写春景之美:鲜花盛开,浓艳灿烂,杨柳依依,青翠可爱。次句写饯行宴会:滁州的同僚们在花下摆下筵席,斟满美酒,为我送行。如此舂日丽景,又是花问置酒,本该尽情纵酒,欣赏春光。但这酒宴却是送别的酒宴,于是一片色彩浓艳的画面中,难免浮起别离的淡淡伤感。“浓烂”,形容花色繁密鲜艳;“轻明”,形容柳丝的轻盈和色彩明丽;“酌”,倒酒。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离别令人伤感,但是作者这次离别却是贬值后迎来的升迁,按道理又应该欢喜才是。作者保持平静的心境,吩咐酒宴边上助兴奏乐的乐人,不要演奏伤感送别的乐曲,还是让我像往常一样喝醉吧。滁州是个“泉香而酒冽”的地方,欧阳修在任时,常饮酒自适。他作于滁州的诗文中,频繁出现“饮酒”、“醉”等字眼。他还自己取了个号叫醉翁,并作了著名的《醉翁亭记》。在《题滁州醉翁亭》诗中,欧阳修阐发“醉翁”的深意:“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可见他的醉,并不是完全对现实逃避,他心底还是保存着“醒然”的状态的。“常日”,往常的日子;“弦管”,指琴瑟等丝弦乐器和笛箫等管乐器,多作为乐器的代称。

  【评解】

  全诗格调轻快,语简而情味深厚。唐代诗人武元衡《酬裴起居》诗:“况是池塘风雨夜,不堪弦管作离声。”欧阳修这首诗的末两句反用了武诗之意,颇能体现翻旧为新的功力。文学作品说穷愁易,作平淡难。面对这次的升迁和离别,常人难免悲喜交集,心潮起伏。而欧阳修却表现得平和镇静。范仲淹在其名篇《岳阳楼记》中说,一个真正的高尚儒者,能够不受外物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欧阳修的身上,正体现出这种博大冲淡的胸怀。

  梦中作

  夜凉吹笛千山月,

  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

  酒阑无奈客思家。

  【题解】

  本诗大约作于仁宗皇祐元年(1049),当时欧阳修在颍州(今安徽阜阳)任知州。题目为《梦中作》,但诗中所写的几重境界,却不一定是真实梦境的记录,而是别有寄托。末句是全诗主旨所在。

  【句解】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这两句写梦境的片段。月色遍洒千山万水,这样凉爽的夜晚,有人在吹笛;幽暗的小径,繁密的花枝遮满道路,令人迷失。第一句的画面广阔宁谧,月下闻笛,诗人的思绪是否也飞到千山之外?第二句画面转为幽邃阴暗,似乎是诗人面临的纷乱世态的象征。这两句似乎具有某种寄托暗喻,但并不能坐实。而诗歌的朦胧艺术美,正表现在这种似可解又不可解之间。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一局棋下完,诗人如同晋代的王质一样,恍惚间不知人间已经何世。杯中酒已经饮尽,在外的游子,却依然摆脱不掉浓浓的乡思。“棋罢”句表面写实,下了一局棋后,从紧张的思考中解脱出来,一时恍惚,竞产生时间错乱之感。深层意思则是借用南朝梁任防《述异记》中的典故:“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而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后人常用这个典故表示人世间的巨大变幻带给人的沧桑之感。诗人饮酒,本来是希望谋取一醉,在醉中暂时忘记思乡的痛苦。末句却说酒阑依然思家,一声“无奈”,流露出诗人深沉的感伤。

  【评解】

  这首绝句写得恍惚迷离。前面三句每句都是一幅独立的画面,彼此内容各不相干,但都笼罩在一种寂寥伤感的情绪中。到最后一句才点出全诗的主旨——倦客对故乡家人的怀念。如此结构安排,有画龙点睛之妙。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卷十一中称本诗的结构模拟唐代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说它们都是“一句一绝”。但就末句点明诗旨而言,欧诗要胜过杜诗一筹。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一赞美说:“此诗当真是梦中作,如有神助。”奉使道中作(其三)

  客梦方在家,角声已催晓。

  匆匆行人起,共怨角声早。

  马蹄终日践冰霜,未到思回空断肠。

  少贪梦里还家乐,早起前山路正长。

  【题解】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八月,欧阳修作为右谏议大夫,被派往契丹出使,祝贺契丹国母的生辰。正逢契丹兴宗去世,道宗即位,欧阳修被转派为贺登位国信史,出使契丹。到契丹后,因为欧阳修名重当世,受到契丹方面高规格的接待。在出使的途中,欧阳修作了一组诗,共三首。这里选的第三首,表达羁旅之思。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欧阳修诗词选》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