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3:38
首诗作于庆历七年暮春。当时欧阳修来到丰乐亭游玩,作诗三首抒发游兴。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
【句解】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上一句是说,游人在丰乐亭尽情游赏,不觉已经到了傍晚。斜阳的余晖映红了树木,和青翠的山色相映。树本为绿色,本处却说“红树”,用语甚奇。一方面以斜阳染红树木来表示时已近暮,可见游人在丰乐亭留连忘返;一方面“红”和青山之“青”又形成颜色鲜明的对比衬托。“红树”,指被落日映红的树木。
下一句从空间高处的树木山峦,转向空间低处的草地:郊野绿草青青,铺向天边,没有尽头。长郊而绿草无涯,视野极为广阔。“长郊”,广阔的郊野。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丰乐亭前的游人不珍惜这即将逝去的春天,在亭前来来往往。那落在地上的花瓣,都被游人踏入春泥中去了。这样写,一面见出身为滁州百姓的“游人”在太平岁月安享春光,一片安乐宁和;一面又以惋惜游人践踏落花,表现诗人自己对春光的珍惜,显得委婉蕴藉。【评解】
滁州地势险要,在五代时是兵家必争之地,饱受战火蹂躏。入宋之后,经过百余年的修养生息,滁州民生得到恢复。欧阳修来滁州任职,“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丰乐亭记》)。欧阳修的友人曾巩在《奉和滁州九咏九首并序》中写到欧阳修和滁州山水的关系:“先生贬守滁。滁,小州,先生为之,殆无事。环州多佳山水,最有名琅琊山。近得之日幽谷,先生散游其间,又赋诗以乐之。”欧阳修这一时期醉心于山水之中,借山水之趣陶冶情操,而忘却人世间种和纷争。这组《丰乐亭游春》诗即滁州山水诗中的代表作,表露出诗人徜徉山水、留连春光的情趣。本诗语言平易疏畅,不用任何典故,而全诗色调鲜艳,“红树”、“青山”、“绿草”,明丽如画。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题解】
这是诗人庆历七年(1057)春在滁州任职时的作品,借咏画眉鸟而寓寄托。颢目一作《郡斋闻百舌》,郡斋即知州所居住的官舍。
【句解】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画眉鸟的鸣声婉转多变,又称“百舌”,所以诗中用“百啭千声”来形容其鸣声的千变万化。诗人在官舍中听到鸟鸣,并没有见到枝叶中的鸟影。但是从鸟声高下远近的变化中,可以想象到画眉鸟在叶底花间上上下下、自在跳跃的活泼姿态。上句虽只写鸟鸣,而一片灿烂的春光,已经在想象中浮现在读者眼前。下句承接上句的“移”字而来,具体写画眉在什么地方呜叫。它无拘无束,一会儿跳上绿树的高枝,一会儿又跳下来落到开满万紫千红花朵的灌木丛中。绿树红花是画眉声的背景。画眉如此自由自在,正与下文“锁向金笼”相成对照。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作者听着大自然中自由呜叫的画眉声,不由生出感慨:那锁在笼中人工饲养的鸟儿,纵然盛以华贵的鸟笼,喂以精美的鸟食,可是最宝贵的自由已经失去,又怎么唱得出林间画眉如此自在动人的歌声!这种达观的自然论,显然来自于道家老庄思想。清代郑燮论养鸟时也说:“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将旦时,睡梦初醒,尚辗转在被,听一片啁啾,如云门咸池之奏。及披衣而起,颐面漱口啜茗,见其扬翚振彩,倏往倏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大率平生乐处,欲以天地为囿,江溪为池,各适其乐,斯为大快,比之盆鱼笼鸟,其巨细仁忍何如也!”
【评解】
这是一首寓有寄托的咏物小诗。诗人春天在滁州官合中听到的阵阵鸟鸣,勾起了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在遭受外界名利的重重束缚,丧失了本性的天真自由之后,人是否还能发出属=于二自己的声音?也许只有寄情山水之中,向自然敞开怀抱,才能重新发现一个真实的自我。
欧阳修少年进士及第,春风得意,并在文坛崭露头角,声名鹊起。中年时期,却因为卷入朝廷中的新旧党争,屡遭贬谪。但他并不一味嗟叹哀怨命运的不公,而是善于在逆境中找回平静的心态,并在逆境中咀嚼人生,获得新的体悟。贬谪对于欧阳修的政治生涯固然是一种打击,但对于他的文学生涯来说,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欧阳修在滁州任上,以逐臣而为名太守,并写下大量优秀诗文。从庆历五年八月到庆历八年正月,四年不到的滁州任上,他创作的诗歌多达六十余首,其中不少被视为佳作。他后来在《书三绝句诗后》中说到,朋友梅尧臣、苏舜钦在这个时期也不谋而合,分别写了咏竹鸡、黄莺和画眉的三首绝句,成为文学史上一次有趣的巧合。欧阳修本人解释说,这大约是三人“精神会通”的缘故。欧、梅、苏三位诗人诗风确有相近之处,又都是在宦途失意时借咏鸟而抒发情感,寄托怀抱,“精神会通”当指这种共性而言。别滁
花光浓烂柳轻明,
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
莫教弦管作离声。
【题解】
仁宗庆历八年(1048)闰正月,欧阳修转起居合人,依旧知制诰,徙知扬州。虽然官位一样还是知州,但是扬州是大州,滁州为小州;而扬州自古繁华,也远远胜过滁州。对于遭受贬职的欧阳修来说,这次升迁是仕途上的一大转机。是年二月欧阳修离开滁州太守任,在州人饯行的酒宴上作了这首绝句。
【句解】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首句写春景之美:鲜花盛开,浓艳灿烂,杨柳依依,青翠可爱。次句写饯行宴会:滁州的同僚们在花下摆下筵席,斟满美酒,为我送行。如此舂日丽景,又是花问置酒,本该尽情纵酒,欣赏春光。但这酒宴却是送别的酒宴,于是一片色彩浓艳的画面中,难免浮起别离的淡淡伤感。“浓烂”,形容花色繁密鲜艳;“轻明”,形容柳丝的轻盈和色彩明丽;“酌”,倒酒。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离别令人伤感,但是作者这次离别却是贬值后迎来的升迁,按道理又应该欢喜才是。作者保持平静的心境,吩咐酒宴边上助兴奏乐的乐人,不要演奏伤感送别的乐曲,还是让我像往常一样喝醉吧。滁州是个“泉香而酒冽”的地方,欧阳修在任时,常饮酒自适。他作于滁州的诗文中,频繁出现“饮酒”、“醉”等字眼。他还自己取了个号叫醉翁,并作了著名的《醉翁亭记》。在《题滁州醉翁亭》诗中,欧阳修阐发“醉翁”的深意:“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可见他的醉,并不是完全对现实逃避,他心底还是保存着“醒然”的状态的。“常日”,往常的日子;“弦管”,指琴瑟等丝弦乐器和笛箫等管乐器,多作为乐器的代称。
【评解】
全诗格调轻快,语简而情味深厚。唐代诗人武元衡《酬裴起居》诗:“况是池塘风雨夜,不堪弦管作离声。”欧阳修这首诗的末两句反用了武诗之意,颇能体现翻旧为新的功力。文学作品说穷愁易,作平淡难。面对这次的升迁和离别,常人难免悲喜交集,心潮起伏。而欧阳修却表现得平和镇静。范仲淹在其名篇《岳阳楼记》中说,一个真正的高尚儒者,能够不受外物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欧阳修的身上,正体现出这种博大冲淡的胸怀。
梦中作
夜凉吹笛千山月,
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
酒阑无奈客思家。
【题解】
本诗大约作于仁宗皇祐元年(1049),当时欧阳修在颍州(今安徽阜阳)任知州。题目为《梦中作》,但诗中所写的几重境界,却不一定是真实梦境的记录,而是别有寄托。末句是全诗主旨所在。
【句解】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这两句写梦境的片段。月色遍洒千山万水,这样凉爽的夜晚,有人在吹笛;幽暗的小径,繁密的花枝遮满道路,令人迷失。第一句的画面广阔宁谧,月下闻笛,诗人的思绪是否也飞到千山之外?第二句画面转为幽邃阴暗,似乎是诗人面临的纷乱世态的象征。这两句似乎具有某种寄托暗喻,但并不能坐实。而诗歌的朦胧艺术美,正表现在这种似可解又不可解之间。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一局棋下完,诗人如同晋代的王质一样,恍惚间不知人间已经何世。杯中酒已经饮尽,在外的游子,却依然摆脱不掉浓浓的乡思。“棋罢”句表面写实,下了一局棋后,从紧张的思考中解脱出来,一时恍惚,竞产生时间错乱之感。深层意思则是借用南朝梁任防《述异记》中的典故:“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而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后人常用这个典故表示人世间的巨大变幻带给人的沧桑之感。诗人饮酒,本来是希望谋取一醉,在醉中暂时忘记思乡的痛苦。末句却说酒阑依然思家,一声“无奈”,流露出诗人深沉的感伤。
【评解】
这首绝句写得恍惚迷离。前面三句每句都是一幅独立的画面,彼此内容各不相干,但都笼罩在一种寂寥伤感的情绪中。到最后一句才点出全诗的主旨——倦客对故乡家人的怀念。如此结构安排,有画龙点睛之妙。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卷十一中称本诗的结构模拟唐代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说它们都是“一句一绝”。但就末句点明诗旨而言,欧诗要胜过杜诗一筹。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一赞美说:“此诗当真是梦中作,如有神助。”奉使道中作(其三)
客梦方在家,角声已催晓。
匆匆行人起,共怨角声早。
马蹄终日践冰霜,未到思回空断肠。
少贪梦里还家乐,早起前山路正长。
【题解】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八月,欧阳修作为右谏议大夫,被派往契丹出使,祝贺契丹国母的生辰。正逢契丹兴宗去世,道宗即位,欧阳修被转派为贺登位国信史,出使契丹。到契丹后,因为欧阳修名重当世,受到契丹方面高规格的接待。在出使的途中,欧阳修作了一组诗,共三首。这里选的第三首,表达羁旅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