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欧阳修诗词选

第一章

书名:欧阳修诗词选 作者:〔宋〕欧阳修 本章字数:3244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3:38


第一章

  

  欧阳修诗词选晚泊岳阳

  卧闻岳阳城里钟,

  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

  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

  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

  轻舟短楫去如飞。

  【题解】

  本诗作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九月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的途中。这一年,欧阳修写信切责司谏高若讷,为范仲淹辩护,并批评高若讷不能主持正义,因此而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岳阳,今属湖南岳阳,宋代为岳州州治。欧阳修这次贬职,本来打算从陆路去,却因为没有马匹,不得已改为乘船,从水路绕道前往。欧阳修在给妻兄薛公期的信中说,这次贬官“溯汴绝淮,凡五千里,一百一十程,才至荆南”。同船而行的还有欧阳修的家眷、母亲郑氏和已经守寡在家的妹妹。根据欧阳修途中作的《于役志》记载:“(九月)己卯(初四)至岳州,夷陵县吏来接,泊城外。”本诗应该即作于此时。

  在这次漫长的旅途中,诗人历经了种种艰难险阻。但是最让他忧虑的还是朝廷中的政治斗争。对国家前途的关切和对本人未来命运的迷茫,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中时有体现。

  【句解】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到了岳阳城外,停船在岸边树荫中;在舟中躺着休息时,远远听到岳阳城中传来的钟声。这两句诗在语句重复中又有参差,语言清新,富有流动性,具有民歌的色彩。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这两句是写停舟所见到的夜晚时分江上的风景。空旷的江面上,唯有明月朗照;江i面升起袅袅白雾,和月光混在一起,水光月色,一片迷茫,让人看不清江岸上的来路。“失”,隐没,消失。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夜渐渐深了,水面的白雾散去。一轮明月朗照大地,清澈的月光和江水上下相映。停泊在江上的船里的其他旅人,晚上到岳阳城中去寻欢作乐,这时候也唱着歌儿踏月而归。一个“弄”字,将本来没有情感的客观景物月光拟人化了。似乎愈是夜深,月儿愈是抖擞精神,将清澈的月光洒向江上。“江月弄清辉”和下旬“水上人歌”的情形相映照,有情人和无情物都显得如此兴致盎然。而这样的兴致,与夜间独卧舟中的贬臣欧阳修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诗人愈是写舟外他人的兴致,就愈是衬托出舟中自己的寂寞心境。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那邻舟的歌者,乘着小船已经飞快地远去,只听见他的歌声余音未尽。全诗在渐渐消逝于远方的歌声中结束。这样的结构方式,很可能受到唐代钱起《省试湘灵鼓瑟》的结尾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影响。但钱诗是应试的命题诗作,欧诗是写实。两相比较,更显出欧诗的质朴。“阕”,音乐一曲为一阕;“听不尽”,指一曲还没有听完;“短楫”,短小轻便的船桨。

  【评解】

  欧阳修大力反对宋初以馆阁之臣杨亿等为代表的西昆体诗。西昆体以唐代李商隐的七律为学习对象,语言刻意雕琢求工,喜欢堆砌典故。但是其弊端是徒有形式,缺乏内容。欧阳修的七律等近体诗创作正好与之相反。他的诗中很少用典,也不追求语言的华丽藻饰,而是多用浅近自然的本色语言,读起来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本诗可谓这种风格的代表。

  欧阳修这次贬职,路途艰难。但最让他忧虑的还是国家的前途和个人的命运。全诗从字面上看,只是写停舟江上月下的见闻。但是如果联系欧阳修此时身为谪臣的心境,就会发现“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等句,在风景描写中隐寓着诗人的迷茫和失落。无限的羁旅愁思,蕴含在空灵的景物描写之中。清代人方东树说欧阳修的诗歌“情韵幽折,往返咏唱,令人低徊欲绝。一唱三叹,而有遗音,如啖橄榄,时有余味”(《昭昧詹言》),本诗可谓例证。他在镇江时作的《初出真舟泛大江作》一诗,同样表现了这种迷茫情绪:“孤舟日日去无穷,行色苍茫雾霭中。山浦转帆迷向背,夜江看斗辨西东。”

  夷陵岁暮书事呈元珍表臣

  萧条鸡犬乱山中,

  时节峥嵘忽已穷。

  游女髻鬟风俗古,

  野巫歌舞岁年丰。

  平时都邑今为陋,

  敌国

江山昔最雄。

  荆楚先贤多胜迹,

  不辞携酒问邻翁。

  【题解】

  这是仁宗景祐三年(1036)岁末作者写给友人的诗。元珍,即丁宝臣,字元珍,当时任夷陵判官;表臣,即朱处仁,字表臣,当时任夷陵推官。夷陵地处偏僻,百姓贫困,古称荆蛮之地,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因为地远而贫穷,官吏俸禄微薄,所以“为吏者多不欲远来,而居者往往不得代,至岁满或自罢去”(欧阳修《夷陵县至喜堂记》)。在欧阳修看来,贬官夷陵是朝廷让他这样的“罪戾之人”受惩罚,“使其憔悴忧思而知自悔咎”的去处。在到达夷陵之前,欧阳修的心灵是颇不平静的,他担心自己以谪臣的身份,到了夷陵后会备遭凌辱白眼。但是到了夷陵后,他却受到新朋旧友的热烈欢迎。夷陵知州朱庆基,在欧阳修到来时亲自率领僚属到郊外迎接,又特地在县舍盖了高大的房屋给欧阳修安家居住。同僚丁宝臣、朱处仁、处士何参等都和欧阳修成为好友,彼此经常诗文唱和。如此深情厚谊,令欧阳修十分感动。这首诗展现了欧阳修见到的夷陵的风俗画面和浓郁的人情。

  【句解】

  萧条鸡犬乱山中,时节峥嵘忽已穷

  夷陵地处乱山之中,经济也不发达。欧阳修的《夷陵县至喜堂记》记载,当时夷陵只有一二千户人家,堪称“萧条”。“鸡犬”,这里指百姓人家。“时节”句指时光飞逝,不觉之间已经到了年底,和题目中的“岁暮”相呼应。“忽”字写出时光流逝之速。“峥嵘”,形容岁月逝去;“穷”,尽。

  游女髻鬟风俗古,野巫歌舞岁年丰

  这两句写夷陵浓郁的地方风情。夷陵地方的少数民族女子,梳着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发型,饶有古老的趣味。“髻鬟”,女子的发式。因为本年获得丰收,巫师载歌载舞,答谢神灵。《夷陵县至喜堂记》中说,夷陵人民“俗信鬼神”,野巫歌舞酬神,正是这种风俗的表现。而这些都让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欧阳修感到新奇。欧阳修在夷陵时还做过《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里面也写到夷陵风俗,云“俚歌成调笑,摖鬼聚喧嚣”。

  平时都邑今为陋,敌国江山昔最雄

  夷陵现在的城市非常简陋。而在战乱纷纷的春秋战国年代,这里曾经是楚国的土地,出现过雄伟的国度。夷陵古属楚国,故云。夷陵街市的荒凉简陋,欧阳修在诗文中多次提到,比如《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中说:“县楼朝见虎,官合夜闻鹗。”老虎和猫头鹰这样的野生禽兽甚至在县衙中出现,其荒凉可知。

  街市则是“通衢不能容车马,市无百货之列,而鲍鱼之肆不可入”,狭小而且肮脏。夷陵与欧阳修之前生活过的东京汴梁和西京洛阳这样的繁华都市形成鲜明对照。然而面对眼前的荒陋景象,诗人却悠然怀古,追忆起历史长河中这片江山昔日的繁盛。

  荆楚先贤多胜迹,不辞携酒问邻翁

  夷陵在古代属于荆楚之地,这里留下很多名人的遗迹。因此,趁着岁暮闲暇的功夫,作者欣然带着酒肴,去访问邻家的老者,与他畅谈地方掌故。“先贤”,历史上的著名贤良人物;“邻翁”,这里特指处士何参。何参是夷陵地方一位不求闻达的贤哲,对地方历史非常熟悉,欧阳修经常与他谈论,感情深厚。

  【评解】

  本诗从夷陵地理环境的僻远写起。接着感慨匆匆之间,不觉已是年末。下面则写夷陵的特殊风俗,既富有趣味,又暗含诗人的“异乡”之感。然而诗人毕竟胸怀开阔,能从眼前街市的荒陋中,遥想本地悠久的历史。末联写携酒探访邻翁,谈论本地先贤胜迹,情味浓厚。

  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

  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

  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

  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

  野芳虽老不须嗟。

  【题解】

  这首诗作于欧阳修被贬至夷陵的次年,即宋仁宗景祐占四年(1037)的春天。元珍,丁宝臣的字。这首诗的题目又作《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是回赠丁宝臣的诗篇。欧阳修在夷陵的心境相当寂寞,诗中写出他被贬职到偏僻山城后的荒寂无聊。虽然诗题是“戏答”,结尾处又以自嘲来开解这种寂寞,但读者从中仍不难读出诗人那种挥不去的无奈心情。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欧阳修诗词选》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