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唐诗三百首
作者:吴调侯
本章字数:1318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3:24
克用之军威,都想劫走昭宗,在长安互相攻杀,大掠人民。昭宗逃离长安,人民弃家者达数十万人。题中所说”乱后“,就是指这次战乱之后。唐末,在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统治阶级内部更加分崩离析。昭宗乾宁二年,距李唐王朝的灭亡,只不过十二年的时间。这首诗反映的社会现实,正好说明这个封建王朝,由于它的腐朽,快要寿终正寝了。诗的首联指出唐王朝内部分裂,互相攻杀,逼得广大人民一家一家的死亡在异乡。次联接着把长安地区人烟断绝的惨象具体地描述出来。三联则更进一层地写出关中政治局势的翻复变化。末联作者面对川原的荒凉,以无限惋惜的心情,为李唐王朝的即将灭亡而悲叹。全诗的着眼点虽不是对人民的同情,但从其所描述的动乱中,既反映了唐末的黑暗现实,也使我们看到了当时人民的苦难,还是有一定社会意义的。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
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①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啼鸦②。千村万落如寒食③,不见人烟空见花。
①沙县、龙溪县:即今福建省沙县、龙溪县。抵:至。值:遇到。泉州:州治在今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军:泉州的官军。
②潺湲(chán yuán谗援):水流动的样子。鸦:指乌鸦。
③寒食:寒食节,禁烟火。参见韩翃《寒食》注①。
这首诗是作者于五代梁开平四年(910)避难闽中时所作。它仅就作者自沙县至龙溪县一路所见的农村残破景象的描写,反映了李唐王朝覆灭后,各地军阀抢占地盘,残害人民的暴行。他们所到之处,肆行掳掠,致使千村万落,人烟灭绝,鸡犬全无。全诗虽只四句,却比较深刻地揭露了军阀的罪恶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