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妙趣奇文 > 唐诗三百首

塞下

书名:唐诗三百首 作者:吴调侯 本章字数:1008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3:24


塞下

  

  到处人皆着战袍,麾旗风紧马蹄劳①。黑山霜重弓添硬,青冢沙平月更高②。大野几重开雪岭,长河无限旧云涛③。凤林关外皆唐土,何日陈兵戍不毛④。

  ①着:穿。麾旗:用手指挥的旗。劳:辛劳,这里是奔驰不停的意思。

  ②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南。霜重:霜下得很重。弓添硬:弓因霜冻而增添了硬度。冢(zhǒng肿):坟墓。青冢:见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注③。沙平月更高:在平沙无垠的沙原上,天是的月亮显得格外的高。

  ③大野:广阔的原野。几重(chóng虫):几回。长河:指黄河。云涛:象云一样翻卷着的波涛。这两句说,广阔的原野几次展现雪岭,黄河翻卷着无限的旧日的波涛。用一”旧“字,表明山河依旧,可是这里的人民却为边地少数民族贵族军事集团所蹂躏。

  ④凤林关: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临夏县西北。皆唐土:都是唐朝的国土。陈兵:驻军。戍(shù树):守卫国土。不毛:五谷不生的地方,指冈林关外的大片国土。

  晚唐,国力衰弱,北方和西北方的突阙、吐蕃、回鹘等统治集团,先后乘机发动了对中原地区和西北边塞的侵扰,给广大人民造成了极大的苦难。因此平息战乱,安定边疆,就

成为人们的迫切愿望。秦韬玉的《塞下》,就是这样一首具有爱国思想的诗篇。诗的前四句并不是现实生活的具体描写,而是对未来恢复边塞安定后守卫情景的设想。因为眼前的现实是凤林关外的大片国土,已不为唐王朝所管辖。所以诗的后四句,作者对这山河依旧而人事已非的现状感到不满,才发出了”何日陈兵戍不毛“的慨叹。象这样的内容,写来是容易消沉、暗淡的,可是这首诗却写得激昂、豪放,笔力雄健,给人以激昂和悲壮的感觉。杜荀鹤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埭县)人。出身寒微,四十六岁才中进士。后受宁国节度使田頵(jūn君)派遣入梁,得到朱全忠的赏识,被任为翰林学士,不久即逝世。

  杜荀鹤生活在唐末阶级斗争尖锐的时代,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同时他在未登第前,大部分时间是在农村度过的,这就使他有较多的机会接触社会,看到广大农民被统治阶级残酷剥削的悲惨遭遇,因而能写出不少深刻反映农民疾苦的诗篇,成为晚唐成就突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还有一些抒情、写景、赠答之作,也都清新明快。杜荀鹤的诗风朴质自然,语言浅近通俗,不事雕琢。《旧五代史·梁书》本传说他”善为诗,辞句切理,为时所许“。

  有《唐风集》。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唐诗三百首》 的 妙趣奇文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