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3:22
是说男子出征,妇女种田,因缺乏劳动力,所以庄稼长不好。
这两句是说,秦地的兵,本是经得起苦战的,所以统治者役使他们就更为频繁,驱遣不异鸡犬。
长者:从军的人对“道旁过者”的尊称。役夫:从军者自称。敢伸恨:意为不敢详述自己的怨恨。
关西卒:指籍贯为潼关以西的兵卒,亦即“秦兵”。
县官:指官府。这两句是说丁壮都出征了,田地无人耕种,官府还来迫索租税,租税又从哪里来呢?
比邻:近邻。埋没随百草:指战死后弃骨荒野。
青海头:青海湖边上。按,唐朝从高宗仪凤年间以后,经常和吐蕃贵族统治者在这一带作战,累遭失败。
啾啾(jiū纠):指迷信的人认为的鬼叫声。这里是形容凄惨。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或十一年(752)。当时唐王朝和我国云南境内南诏政权的战争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李白曾为此写了《古风·羽檄如流星》。杜甫的《兵车行》,也可能是以这次战争为背景的。唐王朝出兵南诏,并不是正义的统一战争,而是由于唐王朝政治日趋腐败,权臣与地方官胡作非为引起的。天宝十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为报私仇,曾带领军队攻打南诏,大败而还。兵部侍郎杨国忠兼任剑南节度使后,一面为其亲信谎报战功,一面强迫人民当兵。据《资治通鉴》记载,那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而人民“莫肯应募”,杨国忠便“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押送到军中,给人民带来了苦难。作者在《兵车行》中慨叹人民的遭遇,伤感农村的残破,不赞成封建官府过重的剥削,不满于唐玄宗李隆基的穷兵黩武,使作品写得很有深度。同时,诗的形象也很生动,富于感染力,因此成为历来传诵的名作。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还连类而及不加区别地反对唐与吐蕃的一切战争,这是不妥当的。因为那些战争,有的是为了国家的统一;有的是为了保卫唐王朝境内的安全,还是应该具体分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