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3:22
献这块璞玉,武王叫人辨认,看的人又说是石头,于是他又被割去右脚。到楚文王时,他抱了璞玉在山里哭。楚文王派人问他,他说他是悲伤这美玉无人认识。文王叫人琢开这块璞,得到了宝玉。这里是借楚厉王、武王误以美玉为石,比喻封建统治者不了解自己的才能。
黄金散尽:用战国苏秦典故。据《战国策·秦策一》载,苏秦带着黄金百斤去秦国游说,结果把黄金花完了也没有被任用。交不成: 指未遇赏识和提拔自己的人。儒:这里泛指读书人。这两句是说无人赏识,到老来仍是一般的士人,不受重视。
失颜色:指(谈笑)使庸俗的人们惊讶变色。苍蝇:用《诗经·小雅·青蝇》典故,诗中把进谗(chán 蝉)言的人比作青蝇(即苍蝇),这里即指谗言。贝锦:用《诗经·小雅·巷伯》的典故。这首诗中有“萋(qī 七)兮(xī 希)斐(fěi 匪)兮,成是贝锦,彼谮(zèn )人者,亦已太甚”(意思是说那些说坏话的人陷害别人,罗织罪状,就象女工用各色丝线织成贝壳状花纹的锦一样巧妙。他们的手段也太过分了)。后来人就用“贝锦”代指谗言。喧(xuān 宣):声音杂乱。 这两句说自己的一言一笑使庸人们惊讶失色,他们就罗织罪状来毁谤。
曾参(shēn 身):孔丘的学生,在古代被视为“贤人”。这两句是说即使象曾参这样的贤人,有三个人说他杀人,他母亲也就会信以为真。这是比喻谗言的危害。据《史记·樗(chū 出)里子甘茂列传》载,甘茂对秦惠王说,有一天,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在外面杀了人,她不信。但接着有三个人这样说,她就害怕起来,扔下织机,跳墙逃走,怕连累自己。
于余亦何有:意思是对我来说有什么值得计较呢?
孔圣:指孔丘。伤凤麟:孔丘自认为是“圣人”,他曾哀叹凤鸟不出现,他的“理想”完了(见《论语·子罕》)。又据《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哀公十四年有人捕到了一头麒麟。孔丘很伤心,说自己完了。按:李白由于时代局限,也把孔丘看作一个不寻常的人物,因此他这里以孔丘自比。但在封建社会,自比孔丘,也就是一种被认为狂妄已极、不容于当时的言行。
这句是用晋代王堕的典故。据《晋书·苻(fú 符)生载记》附《王堕传》载,晋代氐(dī低)族割据政权前秦统治者苻生的司空(官名)王堕,十分仇视权贵董荣(小名叫董龙),见面也不和他说话。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董龙算什么,鸡狗一类东西,配和我说话!”后来他被董荣害死(亦见北朝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秦录》,《太平御览》卷四二八引)。这里是借指斥董荣来斥责那些谗害作者的人。
傲岸:傲视庸俗,指不肯屈事权贵。谐(xié 胁):调和、融洽。恩疏媒劳:语出战国屈原《九歌·湘君》:“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原意是说一个男神追求一个女神,由于心情不同,媒人很费劲,终因恩爱不深而交情中断。后来封建社会的作者常用这典故比喻自己不受君主重视。乖:不顺当。这两句是说自己平生蔑视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当权派,因此不能受到皇帝的重用。
严陵:指东汉初年的严光,字子陵。汉天子:指东汉光武帝刘秀。据《后汉书·严光传》载,严光本是刘秀的老同学。刘秀做皇帝后,请他出来做官,他不肯。刘秀去看他,他也爱理不理。这里说“高揖汉天子”,就是形容他不拜倒在皇帝面前。
长剑拄(zhǔ 主)颐:语出《战国策·齐策六》:“大冠若箕,修剑拄颐(长剑的柄支撑着下巴)。”本是齐国士兵讥刺大臣田单的话,这里借用来形容做大官的人的样子。玉阶:古典诗中对石头台阶的一种夸饰说法,此处指朝廷。这句是说何必到朝廷中去做大官呢?以上两句说明李白不但鄙视当时的权贵,而且对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也是以傲岸的态度相对待的。
绛灌:指西汉初的功臣绛侯周勃和颍阴侯灌婴。这句用汉初韩信典故。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因谋反被捕后,汉高祖刘邦赦了他,封为淮阴侯,他经常怏怏不乐,不愿和周勃、灌婴并肩在一起。
祢(mí 弥)衡:东汉末年的文人。逐:追随。据《后汉书·祢衡传》载,有人劝祢衡和陈群、司马朗等人交朋友,他说我怎能随从屠(杀猪的人)沽(卖酒的人)儿呢?
李北海:指唐代的文人李邕(yōnɡ 拥),曾任北海太守,李白和他是朋友。李邕后来为奸相李林甫害死。这句就是感叹李邕之死。
裴尚书:据清人王琦说,可能指唐玄宗时的刑部尚书裴敦复。裴也是被李林甫害死的。 这句是感叹裴敦复坟上已长满野草和荆棘。“蒿棘”,一作“蒿下”。
五湖: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间的太湖流域的湖泊,一说即太湖之别名。这里是用春秋时越国大臣范蠡(lǐ 李)的典故。据《国语·越语下》载,范蠡辅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就驾船进入“五湖”隐居。这里借指归隐。弥:更。钟鼎:即“钟鸣鼎食”。古代富贵人家吃饭时要击钟,并用鼎盛食物。这里借指富贵。这两句是说自己年轻时就有隐居的念头,现在见了李邕、裴敦复的下场,更把富贵看淡薄了。
这首诗是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年中酬答他的朋友王十二所作。诗中抒发了他不被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当权派重视,受到他们的毁谤和排挤的愤激之情。他蔑视、鄙视当时的权贵们,甚至对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也以傲岸的态度相对待。这是李白的一篇重要作品,是很能代表他的反抗精神的名作之一。王十二,名字不详。关于这首诗,元朝人萧士赟(yūn 缊)曾怀疑它是后人伪作,理由是诗中叙事错乱颠倒,没有伦次。其实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中所用的典故和谈到的史事,无非是借此表达自己的激愤之情,不存在什么“错乱”、“无伦次”的问題。伪作之说,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