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妙趣奇文 > 唐诗三百首

塞下曲①

书名:唐诗三百首 作者:吴调侯 本章字数:1631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3:21


塞下曲①

  

  一

  五月天山雪②,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③。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④。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⑤。

  ①塞下曲:唐代乐府曲名。

  ②天山: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③折柳:即《折杨柳》,古乐府《横吹曲》的曲调名。看:读平声(kān刊)。这两句意思是说,只是听到了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就使人想到杨柳轻飏的春天;但在寒冷的天山脚下,却看不到春天的景色。

  ④金鼓:以金为饰的战鼓。玉鞍:以玉为饰的马鞍。

  ⑤直:径自,一往直前的意思。楼兰:见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注③。这里借用傅介子杀楼兰王的典故,描写边防战士杀敌立功的愿望。

  本题原作六首,此第一。这首诗从描写艰苦的边塞生活中,显示边防将士不畏艰苦,勇敢杀敌的英雄气概,歌颂他们忠勇为国的高尚品质。实际也是诗人以身许国政治豪情的反映。前四句极写边地的苦寒,以同季节的内地景物相对照。五、六两句抒写战斗生活的紧张,洋溢着乐观的情绪。最后两句,才把边地将士的意志直接表达出来,所向无敌,激昂慷慨。

  二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①。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②。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③。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④。

  ①沙漠:这里泛指边地。连照:指一路烽火相继燃起。甘泉:甘泉宫,在今陕西省三原县的甘泉山上,秦时所筑,汉武帝时曾加以修理,作为避署之地。《汉书·匈奴传》记载:汉文帝后元四年(前160),匈奴奴隶主入侵,“烽火通于甘泉长安”。这里借指唐代边境少数民族反叛。

  ②汉皇:唐代诗人常借汉指唐,这里“汉皇”指唐玄宗。按剑起:表示愤怒的动作。还召:再次召回。李将军:李广。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因在一次反击匈奴侵扰的战争中失利,被贬为庶人,过了几年,匈奴再来侵扰,汉武帝又把李广召回朝廷,任他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听说他来,纷纷逃避。

  ③兵气:战争气氛。合:聚集。陇底:陇山(在今陕西省陇县和甘肃

省静宁,镇原、清水诸县一带)脚下。

  ④横行:无所阻碍,驰骋于敌军之中。《史记·季布列传》:“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负:凭借,仗恃。静:清除,荡平。妖氛:指边患。

  这一首原列第六,诗中描写一位勇敢善战的将军,终能得到重新任用的机会,为国家消除边患,作出贡献,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奋发有为的积极精神。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①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②。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③。跪进彫胡饭,月光明素盘④。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飡⑤。

  ①五松山:在今安徽省铜陵市南。媪(ǎo袄):老妇人。

  ②寂寥:冷落孤寂。

  ③田家:农家。作:劳动。夜舂寒:夜里舂米非常寒冷。

  ④进:端上。跪进:进奉客人的一种敬意的表示。彫胡:菰米,生于水中,秋季结实,色白,可食。明:照亮,作动词用。

  ⑤惭:这里兼有感激和惭愧的意思。漂母:洗衣老妇。西汉韩信少时穷困,在淮阴城下钓鱼,一洗衣老妇见他饥饿,便给他饭吃。后来韩信帮助刘邦,功封为王,就以千金报答“漂母”(见《史记·淮阴侯列传》)。这里以“漂母”比荀媪。惭漂母:惭于漂母之前。一方面感谢荀媪诚挚地款待自己,另一方面惭愧的是自己事业不就,不能象韩信报答漂母那样来报答荀媪。飡:同“餐”。不能飡:意思是惭愧得吃不下。

  这首诗是李白游五松山,借宿在一位贫苦老农妇家,有感而作的。首句点明住宿之地,次句叙述自己此时此地的心境。三、四两句即以具体事实说明“无所欢”的原因,乃是由于看到农村一片苦寒情景。在“苦”和“寒”二字中,凝结着农民无限的辛酸,诉说了他们劳动的艰难,生活的贫苦。五、六两句写女主人待客的盛情。但用来款待客人的只有彫胡饭,这就更具体地反映出农民在封建统治压榨下生话是怎样的贫困。最后两句,诗人表达的对荀媪的惭愧感激之情,就是很自然的了。因为女主人是在自己生活那样艰苦的情况下来盛情款待他的。诗人从自己亲切的感受中,也更加深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唐诗三百首》 的 妙趣奇文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