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唐诗三百首
                    作者:吴调侯
                    本章字数:1267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3:21
。相与:相共。这两句说,觱篥声象龙吟虎啸同时发作,又象秋天的各种响声和泉水的汩汩声交织在一起。
⑧更作:变作。渔阳掺(càn灿),一作《渔阳掺挝(zhuā抓)》,鼓曲名。《后汉书·祢衡传》注引《文士传》:“衡击鼓作《渔阳参槌》,……鼓声甚悲,……至今有《渔阳参槌》,自衡始也。”“参槌”即“掺挝”,为击鼓的方法。这两句说,忽然觱篥吹出《渔阳掺》那样悲壮的乐声,使人感到天上的黄云也为之黯然失色,白日也显得暗淡无光。
⑨杨柳春:指万木葱茏的大好春光。一说为古乐府《折杨柳》曲。上林:古苑名,秦时开辟,汉武帝时扩大,周围达二百余里。苑中广植林木花卉,有珍禽异兽,又建离宫别馆数十处。旧址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周至县、郿县一带。照眼:耀眼。这两句说,乐声变换,使人们感到浓郁的春意,好象看到上林苑中百花盛开,鲜艳夺目。
⑩岁夜:除夕。这两句是补充交代安万善吹觱篥的时间和环境。
这是一首描写少数民族音乐家安万善吹奏觱篥的诗,反映了我国唐代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诗一开始就概括地说明,觱篥经过边地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革新,乐调变得更加奇异美妙。接着用人们听到安万善吹奏时的各种感受,具体地表现了他的奇妙超群的技艺。下面以众多生动的比喻,描摹变化多端的曲调。诗人特意选择龙、虎、凤的鸣叫,自然界发出的各种音响,以及黄云、白日、繁花的种种形态,来比拟乐声和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种极为生动的描绘,不但丰富了觱篥的音乐形象,而且有着扣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