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3:21
了达到巩固统治权力的政治目的,武则天尊崇佛教,”敕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区,藏《大云经》“(《资治通鉴》卷二○四);又造”夹伫大像,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同上卷二○五)。由于大兴佛寺”日役万人,采木江岭,数年之间,所费以万亿计,府藏为之耗竭“(同上)。针对武则天这种竭财以奉佛的行为,陈子昂深为不满,进行揭露。诗的前四句用儒家传统的说法,从正面提出问题,要武则天学古帝尧,不要像桀、纣那样挥霍无度。中间八句用佛教清净慈悲之道来说明穷奢极欲地广建佛寺、塑造佛像,是违反佛教教义的。并以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那些富丽豪华的建筑,借以揭露武则天耗费人力物力的罪恶,与前面”瑶台安可论“相照应;同时和”圣人“的”忧济元元“形成强烈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主题,增强了批判性。最后两句指出”夸愚“、”矜智“的愚蠢,表明了诗人对崇佛的抨击态度。
三
朔风吹海树①,萧条边已秋②。亭上谁家子③,哀哀明月楼④。自言幽燕客⑤,结发事远游⑥。赤丸杀公吏⑦,白刃报私仇。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⑧。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⑨。每愤胡兵入⑩,常为汉国羞。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
①朔风:北风。海树:指渤海附近的树木。
②萧条:树木凋零的样子。
③亭:亭堠(hòu 候),关塞地方的土堡,即哨所。
④楼:指戍楼。
⑥幽燕: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部一带。客:这里就是人的意思,说他生于幽燕。
⑥结发事远游:古人二十岁束发戴上帽子,表示已是成年人。这句是说二十岁就作客远方。
⑦赤丸杀公吏:《汉书·尹赏传》说长安有一群少年杀吏为人报仇,他们事前装上赤、黑、白三色弹丸,各自摸取,得到赤丸的去杀武吏,得到黑丸的去杀文吏。这里指杀他憎恨的官吏。
⑧边州:泛指边远地方。
⑨辽水:即辽河,在今辽宁省。
⑩胡兵: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的军队的称呼。
何知七十战:汉朝名将李广身经七十余战,虽有功劳,未能封侯。这里借用李广故事抒发感慨。
陈子昂的《感遇》共三十八首,从所写的内容看,不是同一个时期的作品。作者针对唐代社会现实,有感而发,所以叫做”感遇“。这里选的是第三十四首,它写一个先是游侠,后来作战有功的壮士,未能得到应有的奖赏和重用,寄寓了作者的同情和不平,并对封建社会的埋没人才怀着不满。
四
本为贵公子①,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②。西驰丁零塞③,北上单于台④。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⑤。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⑥。
①贵公子:豪富家庭的子弟。
②蒿莱:草野。
③丁零塞:唐朝设置有丁零州,属陇右道月支府,在今西伯利亚叶塞河上游。”塞“在这里是边区的意思。
④单(chán 蝉)于台:故址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的西面。
⑤悠;忧虑。哉;叹词。
⑥祸:指民族间的冲突和战争带来的不幸灾难。这两句说,谁说记住了过去的灾祸呢,它们在漫长的岁月中被逐渐遗忘了。
这是《感遇》的第三十五首,作于武则天垂拱二年(686)。诗中抒写军中生活和感触。当时作者年仅二十六岁,对于自己时代封建统治的当权者能否处理好边塞问题,表示疑虑。这首诗具有慷慨沉郁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