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36
岳阳市),所以说明日踏上往巴陵的征途。
【解说】
这诗写与外弟久别重逢时对十年乱离的感慨。首联写久别重逢,兼说分别是由于离乱。长大后始得相逢,说明分别之久。颔联写相逢时情状:初见而不相识,只问及姓氏,复由此又问及名字,始则惊愕,继则忆起当初童稚的面容。这种变化,引出颈联的感慨。但所感慨之事,只用“沧海”二字概括,让读者去体味、想象别后世事变化之大。“语罢”句说明相见时感叹之多。尾联写喜见后又言别,无限惆怅。十年离乱的经历和秋日旅途的跋涉之苦,都使他倍增伤感。“问姓”一联不仅工对,而且典型地概括了人生体验,所以素来为人称道。
赋得古原①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②原上草,一岁一枯荣③。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④。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⑤。
【注释】
①古原:疑指长安乐游原一类地方。参看李商隐五言绝句《乐游原》注。②离离:长貌。③荣:茂盛。④二句写春光妩媚、绿野广阔,又用“古道”、“荒城”暗示人事代谢。远芳:远处的芳草。晴翠:映着晴光的绿草。侵、接,都有蔓延、连接之义。⑤二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意思是说,送别朋友,面对春草,满怀离别的惆怅。王孙:这里借指友人。萋萋:草盛貌。
【解说】
这是一首名作。凡限定诗题,则于题前加“赋得”二字。此诗全篇咏古原草,却暗含着送别之意。首联写送别地点是“古原”,却偏从原草枯荣的变化来寄慨。颔联承上,阐发“荣”字,说春来原草又萌新绿,用寻常语,却含意精警,有深刻哲理,振起全篇,是广为传诵的名句。颈联转出送别友人就道之意,却说春草滋蔓,侵道接城,并暗含着春草常荣而道古城荒的感叹,与首联呼应。直到尾联,才把送别之意正面揭示出来,而又以咏草收束别情。这诗处处咏草,而又处处关合着送别,使人感觉情韵缠绵,含蕴不尽。
张固《幽闲鼓吹》载白居易到长安袖此诗谒名士顾况。顾况见到“居易”二字,打趣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当他读到“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立即嗟赏说:“道得箇语,居即易矣。”这个记载或出于传闻,但可见当时人对这首诗已有很高的评价。
忆江上吴处士①
贾岛
闽国②扬帆去,蟾蜍③亏复团。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④,消息海云端⑤。
【注释】
①处士:隐居自处不仕之人。②闽国:指唐代的福州(治闽县,在今福建省闽侯县东北),汉初为闽越国。③蟾蜍(chá nchú缠除):代指月亮。《初学记?天部》引《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同“蜍”)并。”蟾蜍:虾蟆。④这句是说,友人(吴处士)去后未归。兰桡(ráo饶):兰木做的桨,这里代指友人的船。殊:很,极。⑤这句是说,只好等海云那边(指闽地)带来的消息。
【解说】
这是诗人秋天思友之作。几月前的夏天,友人吴处士赴闽,行前曾与诗人在长安聚会,半夜雷雨之际,吴在灯下为诗人吟诗。所以诗里有对这一情景的回忆。首联即点题,“闽国”是处士所赴之地,“扬帆”应“江上”。“蟾蜍”句说赴闽后,月已几度圆缺,以引起怀念之词,应题面“忆”字。颔联是名联,承第二句,谓当初二人所聚会之长安,如今却是叶落、水寒,一片秋天萧瑟景象,笔力苍劲。而且自然转到颈联,即从眼前秋景转而回想起当初夜雨聚会情景,一片深情,感人肺腑。尾联说盼见不易,只好寄希望于书信,在惋惜怅惘中作结。贾岛的诗,力矫熟俗而造意平淡,让人在平淡中味出深长来。这诗写得极概括、极精练,而且有气象。是一首难得的忆友的佳作。
商山①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③,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③。
槲叶④落山路,枳花明驿墙⑤。
因思杜陵梦⑥,凫雁满回塘⑦。
【注释】
①商山:又名地肺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②动征铎(duó夺):是说车子启程。车上有铎铃,旅客行役,车行铃响,故曰“动征铎”。③二句谓征客闻茅店鸡鸣起身赶路,天边还挂着残月;启程时经过板桥,桥上晨霜留下了行迹。④槲(hú胡)叶:指槲的旧叶。槲树春天发芽时,旧叶脱落。⑤枳(zhí直)花:枳树在春天开白花。这句是说,枳花在驿墙边开得耀眼。⑥这句是说回想起过去杜陵的生活恍如梦境。杜陵,在陕西省长安县东南,秦时为杜县,有汉宣帝陵墓,故称杜陵。⑦这句是说满塘都是野雁。凫(fú扶):野鸭。回塘:曲折的池塘。按,这句所写是常使作者怀念的长安旧游场景的一个片断。他的《渚宫晚春寄秦地友人》说:“凫雁野塘水,牛羊春草烟。秦原晓重叠,灞浪夜潺湲。”
【解说】
温庭筠(812—?)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宰相温彦博的远孙。屡试进士不第。做过方城尉,迁隋县尉,终国子助教。他与李商隐齐名,人称“温李”。但总的说,他的诗词藻浮艳、内容比较贫乏,不如李商隐深厚含蕴、丰富多采。不过他用律体写吊古、旅怀有时却也情境宛然、感慨沉挚、意味隽长。有《温飞卿诗集》。
这是作者离开长安,途经商山时作。诗写旅店早起辛苦赶路所引起的乡思。首联说驱车上路怀念故乡。中间两联写眼前实景,其中“鸡声”一联尤其著名,仅排列几件事物,就构成一幅北方山村野店春日早行图,情景宛然在目。颈联“槲叶”、“枳花”点缀驿路风光兼明春令。尾联写回忆旧游杜陵事,感到依稀似梦,与首联思乡照应。
菊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①黄。
陶令篱边色②,罗含宅里香③。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④。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⑤。
【注释】
①融融冶冶:形容色彩浑融一片。②陶令:陶渊明曾做过彭泽县令,故称陶令。篱边色:指菊。东晋陶渊明归隐后写《饮酒》诗,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③罗含:东晋罗含品行超众,等到他致仕还家,阶庭忽然兰菊丛生,人们认为这是他的道德品行所感化。(《晋书?文苑传》)宅里香:指菊花。④二句是说,菊花几时禁得住重露的摧残,它实在是怕时光的迟暮。重露:太多的露水。残阳:指晚景。这里以菊的晚景比人。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⑤二句是说,希望能把菊花高置白玉堂上,以便对酒观赏。泛:指泛觞,就是饮酒。金鹦鹉:指酒杯。《岭表录异》:“鹦鹉螺旋尖处屈而朱,如鹦鹉嘴,故以此名。……装为酒杯,奇而可玩。”白玉堂:贵人所居。又《梦溪笔谈》:“唐翰林院在禁中,乃人主燕居之所,玉堂、承明、金銮殿皆在其间。”这里代指朝廷。
【解说】
这诗大约是武宗会昌五年(845)作,其时作者正罢官闲居。诗是托物言志,以菊花自况。首联描摹菊花色调淡雅,丰韵翩翩。“暗暗淡淡”、“融融冶冶”皆贴切入化。颔联用陶令、罗含典烘托菊花品格。颈联“禁重露”、“怯残阳”写菊花深忧迟暮,似是前人所未尝道。尾联言志,“升君白玉堂”,暗含自己希望被朝廷赏识之意。这诗虽是咏菊,亦句句自况,写得清绮秀逸,意思醒豁。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①,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②。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③。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④。
【注释】
①这句说居处幽深,可以俯视夹城,是暗示登临之意。夹城:即重(yīn因),指城门外面的曲城,又称瓮城。②二句是说天意同情那些生在幽僻处的花草,怕它们为夏雨所困扰,所以傍晚放晴,这正是人间珍重晚晴的原因。按,这里作者似以幽草自比,说晚晴给它带来生机。“重晚晴”还包蕴着作者对人生的一种积极的态度。③二句是说,雨晴后空气清爽、万物明晰,登阁临眺,觉得视野阔远,斜阳余辉虽微而仍注进小窗,有一片光明。并添:更增添。迥:远。注:倾泻。④二句借雨晴后越鸟归飞体轻、巢乾得栖息之所,比喻自己寄居南方,仕途顺利。越鸟:越地(指南方)的鸟,这里用以自比。《古诗十九首》:“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解说】
这诗是宣宗大中元年(847)作,当时诗人在桂林,为桂州刺史、桂管防御观察使郑亚掌书记。首联于叙登临之时,即出“夏犹清”三字以暗示雨晴。颔联却撇开登临所见,先就“晚晴”二字生发议论,把“人间重晚晴”这个大纲领揭示出来,点明题旨。因为晚晴的意义并不限于晚晴景象的可喜,还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内。直到颈联才补写登临眺望所见的景象,说晚晴使人高阁临眺时视野更远,而夕阳的返照给阁窗注进一片光明。这就把眼前的景象和晚晴的意义联系起来。尾联以越鸟为比,绾到自己,也是说明晚晴的意义。而且它又以“巢乾”切晴,“归飞”切晚,照应了题面。全诗句句说着晚晴,其乐观明朗色调也从晚晴生出。而构思之精审,用语之简妙,在诗人的五律中也是比较突出的。
赋得①腊雪连春雪
王禹偁
腊雪②连春雪,商民舞且歌。
数年求不得,一尺未为多。
试法烹茶鼎③,资吟落钓蓑④。
登楼应更好,丹水⑤是银河。
【注释】
①赋得:参见前白居易五律《赋得古原草送别》注。②腊雪:腊月(农历十二月)下的雪。③试法:古代饮茶,始于东晋,而盛于宋朝。唐陆羽著《茶经》,宋蔡襄著《茶录》,对茶叶的精选、制作、储藏以及烹试饮用之法都非常讲究。这里说“试法”即指尝试烹茶之法。鼎:烹茶的器具。④这句是说,雪落钓蓑,可助诗兴。资:助。吟:吟诗。⑤丹水:即丹江,流经商县。
【解说】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出身清贫,关心人民疾苦。因正直敢言,先后被贬为商州(治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工部郎中,滁州(治今安徽滁县)、黄州(治今湖北黄冈)、蕲州的知州。人称“王黄州”。他是宋初最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诗人,不满意宋初轻浮艳冶的文风,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他对杜甫和白居易很推崇,说自己“本与乐天(指白)为后进,敢期子美(指杜)是前身”。(《前赋春居杂兴诗……聊以自贺》)他的诗有较强的人民性,风格朴素自然,语言通俗浅易。有《小畜集》。
这首诗是诗人在商州作。题下有作者自注:“商州数年无雪。”题目加“赋得”二字,则限定此诗内容是咏“腊雪连春雪”。首联点题,说欣逢腊雪连接着春雪,所以商州百姓载歌载舞,充满了希望的喜悦。这也正是诗人自己的心情。颔联指出商民欢庆大雪的原因是“数年求不得”。所以一旦下雪就总嫌不够,说是“一尺未为多”。因为心情欢畅,就想到煮茗,想到冒雪披蓑钓鱼寻诗。这样仍觉兴有未尽,于是想到登楼,要远眺这银装素裹的世界。全诗洋溢着诗人难以抑制的兴奋心情。
鲁山①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②,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③,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④?云外⑤一声鸡。
【注释】
①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十八里,北宋时属汝州。②惬(qiè切):适意,指精神舒畅。③《太平御览》卷九○八引《诗义疏》:“熊能攀缘上高树,见人则颠倒投地而下,冬入穴而蛰,始春而出。”又引《续搜神记》:“熊无穴,居大树孔中。”云“霜落”,知已天寒,故熊升入树穴蛰居。④何许:何所、何处。⑤云外:说明是在远处的山间。
【解说】
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北宋早期诗人。屡试不第。初以从父梅询的恩荫做过县主簿、知县等地方官吏。由于大臣屡荐,得赐进士出身。嘉祐元年(1056)为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曾参加编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他在当时就极负诗名,初喜清丽淡远,久则涵演深远,间亦出以怪巧,开了宋诗新巧、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气。为追求古淡,有时显得生涩。有《宛陵集》。
按,梅尧臣有《田家语》、《检覆叶县鲁山田,李晋卿饯于首山寺》诗,皆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襄城(今河南襄城)知县时作,则《鲁山山行》当是此次受诏行田,经行鲁山时的作品,首联点“山行”题目,说此行正好满足野外流连的情趣。“千山高复低”生动写出行路所见山势起伏的情状。颔联继续铺写,先说山峰秀拔多姿、穷极变幻。“好”字、“改”字用得贴切、自然,而且新鲜别致;次写山间小径曲折幽深,自己因赏玩山色以至迷失路径。颈联点染“幽径”,写霜落天寒、深林空寂,所以可见熊升于树,鹿饮于溪。尾联用云外鸡声,以见人家远隔,进一步反衬山行的静谧气氛。且设为问答,自然流走。方回《瀛奎律髓》说:“王介甫(即王安石)最工唐体,苦于对偶太精而不脱洒。圣俞此诗尾句自然,熊鹿一联人皆称其工。然前联尤工而有味。”
春寒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①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②。
亚树青帘动③,依山片雨临④。
未尝辜⑤景物,多病不能寻⑥。
【注释】
①云容:云态。薄(pò迫):迫近,形容云低。②这句是说,因为寒冷,花心不能舒展。③这句是说,树上挂的青帘(青色的酒旗)被风吹动。亚树:压树,指悬挂在树枝上。④这句是说,傍着山有片雨降临。片雨:指降雨的范围有限。山间常有此景。⑤辜:辜负。⑥寻:探寻、寻赏。
【解说】
此诗为作者庆历六年(1046)初春任许州(旧治在今河南省许昌市)签判时作。诗写病中对春寒的感受。首联点春寒,因为虽是春昼,却天色阴沉,云层又低又厚。这二句把春阴写得很逼真。颔联从蝶和花的瑟索情态透出寒意来。颈联写风吹帘动,片雨降临,再补说春寒。尾联说自己未尝辜负春景,但因多病不能赏玩了。纪昀说这诗。三四托意深微,妙无痕迹,真诗人之笔”。就是说,这诗有所托讽。“蝶寒”二句极平常的话,却含蓄深婉,“蝶”、“花”的情状恰与诗人的穷愁多病的处境互相比照,人们会从自然界的春寒联想到诗人政治上的凄冷之感。读后给人一种幽峭的感觉。梅尧臣曾谈到自己写诗的体会,说:“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矣。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也。”(欧阳修《六一诗话》引)这首诗基本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秋怀
欧阳修
节物①岂不好,秋怀何黯然②?
西风酒旗③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④。
鹿车终自驾,归去颍东田⑤。
【注释】
①节物:时节风物。②黯然:苦闷失志的精神状态。③酒旗:酒幌子。④此句意谓自己日食万钱感到羞耻,也就是说自己居其位而不谋其政是可耻的。包羞:《周易?否卦?六三爻辞》上说:“象曰:包羞,位不当也。”食万钱:语出《晋书?何曾传》:“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说的是食馔的精美;这里则借指俸禄的丰厚。⑤二句是说,自己终当驾着鹿车到颍东去隐居。鹿车,指小车。汉代鲍宣曾与妻挽鹿车还乡隐居。颍东田:颍水以东(其地当距颍州不远)的田园。按,皇祐四年(1052)欧阳修与梅尧臣曾有颍东买田之约。欧有《因马察院至云见圣俞于城东辄为长韵一首奉寄》,说:“行当买田清颍上,与子相伴把锄犁;”梅有《依韵和永叔见寄》,说:“傥公他时买田宅,愿以藜杖从招携;吾儿诗书不足取,亦以助力于耕犁;”梅之《高车再过谢永叔内翰》说:“老虽得识不足显,愿与公去驩乐同。驩乐同,治园田,颍水东,”皆可证。
【解说】
这诗大约是欧阳修五十多岁时所作。此时他已结束了因被贬、迁转而延续了十二年的地方官生活,回到朝廷。但弄权小人怕他再被重用,便多方对他诬蔑、诽谤。他见朝廷腐败、小人得志,自己却无力改变这种政治局面,所以很自然地产生了归田之思。这诗就写他由秋天风物的触发而产生的十分复杂的感想。首联开门见山,把美好的节物和黯然的心情做了强烈鲜明的对比。颔联承首句,点缀节物。秋风飒飒,细雨霏霏,然而也有销寒的美酒和傲然竞放的菊花。这就在萧瑟凄迷的气氛里给人带来不少兴奋和慰藉。这是名联,写得情味婉妙。颈联承次句,说明感慨的原因。他深以政事为忧,但自己却双鬓已白,只是坐食官禄,这种处境不禁使人生悲。尾联是他无限感慨后得出的结论:洁身自好,到颍东去隐居吧。这个结论看来有些消极,但却从侧面反映出一个正直的封建士大夫不肯尸位素飡的品质。
和石曼卿明河咏①
苏舜钦
八月银河好,天高夜自明。
楼台通迥意②,风露得余清③。
几为浮云乱,都宜小雨晴④。
离人⑤强回首,耿耿邈无情⑥。
【注释】
①石曼卿:名延年(994—1041),宋城(今河南商丘)人。曾任太子中允、秘阁校理。有《石曼卿诗集》。明河:银河。②这句写自己在楼台遥望天空,心神远驰。迥:远。③此句意谓享受一点七夕以后的风露的余清。风露:指七夕(旧历七月七日)的金风玉露。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④二句是说银河多次被浮云扰乱,看不分明;只有雨晴后的银河最亮。浮云:似指小人。如《古诗十九首》:“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即以“浮云”指小人。这里疑指吕夷简之流。《世说新语?言语》载:“司马太傅斋中夜坐,于时天月明净,都无纤翳,太傅叹以为佳。谢景重在坐,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太傅因戏谢日:‘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邪?’”这种戏语,也是双关社会政治的一种譬喻。可与此二句参看。⑤离人:指牛郎和织女,不必实指人间的离别情事。⑥耿耿:明亮的样子,形容银河。邈无情:是说银河无情,把牛郎织女远远隔开。邈,远。
【解说】
苏舜钦,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省中江县)人,后来迁居汴(今河南省开封市)。少慷慨有大志。宋仁宗天圣年间,学者为文多有追求对偶骈俪的毛病,只有苏舜钦和河南穆脩好为古文歌诗,一时豪杰多从之游。后来因为他参与范仲淹的政治革新集团,被权臣王拱辰诬陷免职,寓于吴中(今江苏省苏州市),买水石作沧浪亭,努力读书,常发愤懑于诗歌。诗风飘洒豪畅,尤长于七绝。与梅尧臣齐名,世称“苏梅”。有《苏学士文集》。
这是作者和友人石曼卿的诗。据《宋史》,仁宗时,权臣吕夷简当政,曾于明道二年(1033)和景祐三年(1036)以“越职言事”、“任用朋党”等罪名诬陷正直的朝臣,使范仲淹等人一再贬官外放。景祐四年(1037)以后,仁宗逐渐醒悟,康定元年(1040)正月,又“尽除越职言事之禁”。这就是庆历变法的历史背景。又按,石曼卿卒于庆历元年(1041),此诗应该是这年以前的作品。首句“八月银河好”是全诗纲领,不但写实、点题,而且也隐指朝廷的政治形势。其他几句都围绕这个题旨展开铺叙。次句以“天高”承“八月”,以“夜自明”申说“银河好”。颔联说明所望者乃七夕以后的银河,所以有“风露得余清”的话。“楼台”句补出在何处仰望银河。颈联再指出所望的乃是雨晴后的银河,恰好和“浮云乱”时的银河形成鲜明对照。尾联与首联照应,再次强调是“八月银河”。因为七夕已过,即使牵牛、织女勉强回首,看到的只是一道无情的银河,分明把伊人隔得老远,而无鹊桥可通了。这诗好处是一面咏物,一面又双关着朝政,把对“八月银河”的爱和对当前朝政的展望融成一片,耐人咀嚼玩味。
贾生①
王安石
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②。
所论③多感慨,自信肯依违④?
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⑤?
应须蹈东海,不但涕沾衣⑥!
【注释】
①贾生:指贾谊。②明是非:李璧《王荆文公诗笺注》:“当时天下皆已谓治安,而谊独以抱火措薪为忧,能明是非者。”是说贾谊看到当时隐藏在安定局面下的危险因素,深怀忧虑,所以说他“明是非”。③所论:指汉文帝时,贾谊屡上疏陈的事,其中有“臣窃维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的话。④这句是说,贾谊对自己的看法很自信,怎肯唯唯诺诺、含糊敷衍?依违:处在顺从和违背之间,说明态度不明朗。⑤二句语出《礼记?檀弓》:“赵文子与叔誉观于九原(赵文子和叔誉到九原游览),文子曰:‘死者如可作也,吾谁与归?”意思是死去的人如能复活,我将赞同谁呢?也就是说,如果贾谊复生,今人有几个会赞同他?作:兴起,这里指复活。谁与归:即归向谁。与:语助词,无义。⑥二句意谓贾谊若生在今天,眼前时事一定会使他感到更为痛切,就会象鲁仲连那样蹈东海而死,而不止是流涕沾衣了。这说明当时危机要比汉文帝时还严重,而且王安石的感慨也更为深沉。鲁仲连,战国时齐人,反对尊秦为帝,说宁肯蹈东海而死,也不做秦的臣民。(见《史记?鲁仲连列传》)
【解说】
这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通过赞美贾谊来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诗的前两联肯定贾谊的政治见解和原则性。首联点题,指出贾谊年少而知是非。颔联说贾谊的议论多感于时事而发而且能够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肯模棱两可。颈联暗示贾谊的见解和为人,当今和者甚寡,言外有以贾谊同调自许之意。尾联说今天的政治局面要比贾谊的时代严重危险得多,这是补充上联,说明自己所以推重贾谊的原因。这首诗虽写得很概括,但因有很深的政治背景,所以使人感觉寄托深远,含蓄厚重。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①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②,交交③园屋深。
床敷④每小息,杖屦或幽寻⑤。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⑥。
【注释】
①酬:献赠。②翳(yì义)翳:树木深密的样子。陂(bēi杯)路:园中有陂塘,故有陂路。③交交:树的枝叶彼此交叉覆盖的样子。④床敷:指坐卧之铺设。敷:同“铺”,指所安置的坐具。⑤杖、屦(jǔ举):手杖、麻鞋。幽寻:探寻幽胜。⑥二句是说,只有北山鸟经过这里时,才留赠给我好的声音。禽鸟可以娱人,但只有禽鸟为友,仍不免孤独惆怅。这大概是王安石对当时朝政失望的一种心理反映。北山,即钟山。南齐周颙曾隐居于此。
【解说】
此即事抒怀之作。半山,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自旧江宁县东门(即白下门)至钟山,此为半道,故以半山为名,其地亦名白塘。王安石筑园宅于此,故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他后来舍宅为半山报宁禅寺(亦称半山寺),在城中税屋而居。这诗首联点半山春晚。方回说:“半山诗工密圆妥,不事奇险,惟此‘春风取花去’之联乃出奇也。”(《瀛奎律髓》)风吹花落,固是晚春景象,但说“取花去”,的确构思奇特,用拟人手法透露出轻微的伤感。颔联承“清阴”铺写,强调环境的静和深。颈联写游憩,显得闲在、适意。尾联用“北山鸟”做陪衬,“遗音”与“取花”遥相呼应,在欣慰中寓怅怀,突出孤寂的心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称其“寓感愤于冲夷之中,令人不觉,全由笔妙。”
岁晚
王安石
月映林塘澹,天含笑语凉。
俯窥怜绿净,小立仔①幽香。
携幼寻新菂②,扶衰坐野航③。
延缘④久未已,岁晚惜流光⑤。
【注释】
①佇:佇立,有赏玩的意思。②菂(dì地):莲子。③扶衰:年幼的搀扶看老年人。衰:指自己年老。《礼记?王制》:“五十始衰。”野航:杜甫《南邻》:“野航恰受两三人。”航:两船相并。④延缘:徘徊、延迟之意。⑤流光:流动的波光,兼指流逝的时光。
【解说】
这诗题曰“岁晚”,然而诗中所绘乃夏末秋初之景,故疑“岁晚”者,是指年岁之晚暮。《离骚》说:“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鸩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这及时自勉的意思,在王安石的作品中常有所表现。全诗写月夜在林塘乘凉消遣。首联写自己月夜在林塘消夏,凉爽的空气里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以下依次写俯窥荷叶的纯净的绿、佇闻荷花隐隐袭来的香。他虽然年迈,却很有兴致地携着晚辈们坐船去摘莲蓬。结尾从延缘林塘间忽然想到光阴的流逝,自然发出应惜时自勉的感叹。李璧的《王荆文公诗笺注》引《漫叟诗话》,说荆公“尝作《岁晚》诗,自以比谢灵运,议者以为然”。这诗所以仿谢灵运之处,就在通篇写景,只在最后两句才生出议论或感慨。
倦夜
苏轼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①。
荒园有络纬②,虚织竟何成③?
【注释】
①二句是说羁旅情怀徒然清虚(不受外物牵绕),但鬓发还是早就白了。②络纬:即纺织娘(虫名),它发出的声音象是织布。③虚织:徒作纺织声却无所成,故曰“虚织”。梁庾信《奉和赐曹美人》:“络纬无机织。”唐孟郊古乐府《杂怨》:“暗蛩有虚织。”
【解说】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诗人、词人、散文家。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他对熙宁变法的态度比较保守。曾以诗讽刺新法,被下狱治罪。经营救出狱,贬官黄州。哲宗亲政,他曾一度回朝,又受旧党排挤。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他又被贬到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徽宗即位,他遇赦北归,死于常州。他的诗清雄疏放,如行云流水。有《东坡全集》。
这是哲宗元符二年(1099)在儋州(在今海南岛)作。这时诗人被贬海南已经两年,想到自己空有经济之才,却没有施展的机会,因此满怀怅惘,夜不能寐,而作此诗。首联写心中烦倦,倚枕难寐,而盼望天明。“小窗”句似乎不仅指昼夜的运化,还表现诗人政治上的苦闷,有“长夜漫漫何时旦”之感。颔联承上,因不寐,故听犬吠格外分明,从而联想到残月下早行者又有几人?颈联承颔联,又由征人早行产生一种万里飘泊的客子之感。尾联说听络纬声声,近似机织,却徒劳无功,则诗人羁旅飘泊、岁月蹉跎的慨叹见于言外。这诗义兼比兴,清隽味长,却写来舒卷自如,毫不费力,所以佳妙。
早行
黄庭坚
失枕①惊先起,人家半梦中。
闻鸡凭早晏②,占斗辨西东③。
辔湿知行露④,衣单觉晓风。
秋阳弄光影,忽吐半林红。
【注释】
①失枕:离开枕头,即失睡。②这句是说依靠鸡鸣来辨识时间早晚。晏:迟。③这句是说观察北斗星所指以辨别方向。④辔:马缰绳,这里也包括鞍、鞯等物。行露:指路上露水很多。《诗经?召南?行露》;“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行(hánɡ航):道路。
【解说】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初做叶县尉、太和县令,后为秘书省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哲宗绍圣初(1094),被章惇、蔡卞诬谤,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后移戎州。徽宗即位,曾一度起复,又被陈举诬告,羁管宜州。徙永州,未闻命而卒。他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认为杜甫诗韩愈文“无一字无来处”。以生涩险怪的诗句抵制西崑体的“陈”和“滥”,提出“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创作方法,不免又陷入了另一种形式主义。他也有不少清新可喜之作。尤长于古诗、七律、七绝。有《山谷全集》。
这是《山谷集》中比较自然平易的一首五律,但写得极有工力,也极有情致,是熙宁元年(1068)秋天他赴叶县(今河南省叶县)尉的途中所作。诗是写早起行役的景况。前两联写早起。先是闻鸡而“惊”,于是“失枕”,在别人大半还睡梦正酣的时候自己“先起”。三、四两句,“闻鸡”照应“惊”、“占斗”照应“先起”。“占斗”是“先起”后的行动,这是早行的准备。后两联写早行。“辔湿”、“衣单”是由“行露”、“晓风”所生的感觉,“秋阳”二句写早行所见林间日出景象。这诗充满早行气氛,生活气息较浓。另外,这诗审词造句极讲工力、极为洗炼。如“失”、“惊”、“先”、“半”、“凭”、“辨”、“弄”、“吐”诸字皆精当妥贴,不可移易。有些字还用得很险,如“失”、“惊”二字。“行露”是借用《诗经》现成词语,却融化得没有痕迹。
道中寒食①(二首选一)
陈与义
斗粟淹吾驾②,浮云笑此生③。
有诗酬④岁月,无梦到功名⑤。
客里逢归雁,愁边有乱莺⑥。
杨花不解事,更作倚风轻⑦。
【注释】
①寒食: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旧俗这一天不得举火,人皆冷食。②这句是说久留官场是由于生计所迫。斗粟:一斗米,指微薄的俸禄。淹吾驾:久久留住我的率驾,指长期羁留官场。③此句意谓自己宦途经历不过如过眼浮云一般,可笑可叹。浮云:胡穉笺《简斋诗集》引《维摩经》:“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笑此生:是说自笑此生宦迹如同浮云。④酬:应酬、酬答。⑤这句是说,没有做求功名的梦,亦即已无功名之念。⑥乱莺:啼声杂乱扰人的黄莺。按,莺啼引人归思,加重人的愁绪,所以这样说。⑦二句意谓杨花不懂得人的心事,还老是依傍着东风轻轻飘荡不已,更加使人难堪。按,杨花飘荡容易触发客子的东西飘荡之感。杨花切寒食。源出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解说】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徽宗时中进士,历太学博士、擢符宝郎,不久又贬监陈留酒税,仕途失意。南渡后避乱襄、汉,转湖湘,踰岭峤。召为兵部员外郎。累官至参知政事。他的诗学杜甫,但不象江西诗派路子那样偏仄。尤其是南渡前后的诗,抒写国破家亡的惨痛,感情沉郁悲壮,音调浏亮。有《简斋集》。
《道中寒食》共二首,这是第二首,写宦中行旅的愁怀。他的愁怀从何而来?那是因为他心中交织着鄙薄官场然而又不得不淹留官场的矛盾。这诗的首联就以自嘲的口吻揭出了这个矛盾。颔联承首联加以申说,说自己不求功名,但写了不少诗,算是没有蹉跎岁月。这反映一种无聊赖的心情。诗人要突出描写的还在下面两联:他在这种心情之下,却还要旅行在外,当他满怀客子乡愁的时候,却又看到北归的大雁,听到使人心绪撩乱的莺啼,更加上那恼人的杨花在眼前轻飞漫舞,就把寒食旅况的愁怀都引发出来了。
舟行得风晚至灵洲①
杨万里
春尽侬随去②,江行兴未穷。
时烦数点雨,轻洒一孤篷。
岸树苍茫外,人家点缀中。
海神能饯我,借与半帆风③。
【注释】
①灵洲:指灵洲山。《唐书?地理志》:“南海县有灵洲山,在鬱水中。”《太平寰宇记》:“南越志云:其山平原弥望,层野极目。”②这句是说,春尽了,我也随春而去,也就是追逐、欣赏暮春风光之意。这时是闰三月,所以说“春尽”。侬(nónɡ农):我。③二句意谓海神借我半帆风,如同为我饯行。因为南海县距南海不远,这次舟行正乘海风,所以这样说。
【解说】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曾被召为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除提点刑狱,累官至秘书监。为人正直敢言,在政治上主张抗金。做地方官时,比较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初学江西派,继又学晚唐绝句,最后过渡到以自然为师。他描绘自然景物,能做到刻画入微、淋漓尽致、新巧泼辣,却又使人感到毫不费力,被称为“诚斋体”。他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不过因为题材比较琐屑,其深沉感人的作品不如陆游以及范成大的多。有《诚斋集》。
杨万里《辛丑闰三月二日发船广州来归亭下之官宪台》诗云:“诸人正坐爱闲游,天遣南游天尽头。到得广州天尽处,方教回首向韶州。”据此,知此诗是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闰三月作者从广州赴韶州,途中晚至灵洲所作。这首诗显得空灵而轻巧。尤其是中间两联,能见出杨万里诗的风格。颔联“时烦”、“轻洒”、“点雨”、“孤篷”,用词尖新清峭,写江行景况,逗人兴致。颈联二句写舟行晚至灵洲时所见景象:在迷茫的夜色之外,约略看到远处岸上朦胧的树影和江边点缀着的三两人家。这很象是一幅写意画,能给人以美的感受。
登大鞋岭望大海
杨万里
杖屦千崖表①,波涛万顷前。
琼天②吹不定,银地湿无边。
一石当流③出,孤尖卓笔然④。
更将垂老眼,何许看风烟⑤?
【注释】
①这句是说,拄着手杖,穿着草鞋,登上众崖最高处。千崖:形容山崖之多。表:高处。②琼:玉。琼天:形容天蓝如碧玉。③当流:处于水流之正中。④卓笔:立着笔。然:那样。⑤二句意谓,我以这垂老的目光,还要向哪里去观赏风烟呢?更:还。垂老:将老。
【解说】
这诗是孝宗淳熙九年(1182)正月杨万里从潮州(今广东省潮安县)往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县)途中作。大鞋岭距南海边不远,这诗就写他登岭望海时所见的景象。首联点题,说登崖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颔联写海写风,上句说海风不息,把蓝天吹得摇曳不定,气象很壮阔;下句用“银地”形容大海,似为前人未尝道,而“湿”字尤妙,虽是俗语却很新颖生动。颈联单提出当流的一块突兀的尖石,说它象竖立的一支笔,这个比喻很新鲜。也可以体会它是诗人刚直不阿、卓然不群的品格的象征。从这中间两联的写法,我们还能窥见“诚斋体”的某些特点。尾联说眼前别无他物,只能看见大海,回结本题,而又余味不尽。
闻雨
陆游
慷慨心犹壮,蹉跎鬓已秋①。
百年殊鼎鼎②,万事只悠悠③。
不悟鱼千里④,终归貉一丘⑤。
夜阑⑥闻急雨,起坐涕交流。
【注释】
①鬓已秋:谓鬓发花白,如秋后草木之凋落。《世说新语?言语》:“臣蒲柳之质,望秋委落。”②殊鼎鼎:极短暂。鼎鼎:扰乱貌,这里形容人生短暂,在扰乱中度过百年。③悠悠:眇远。这里指世事茫远难料。④此句意谓不理解鱼行千里有何益处。鱼千里:古代陶朱公养鱼法,以为鱼远行则肥,故在池中聚石为九岛,使鱼穿绕而行,得日行千里。这里比喻人的远行,不过如鱼之绕池而已。按,此前陆游初在福建、朝廷,后又在镇江、隆兴做官,欲有所成,结果反而罢归乡里。这是愤慨不平的反语。⑤貉一丘:《汉书?杨恽传》说:“古与今如一丘之貉。”原意是说古今贵贱贤愚皆不免同归于尽。此句以丘貉(hè贺)为比,借以慨叹功名事业迄无所成。⑥夜阑:夜深。
【解说】
这诗是孝宗乾道四年(1168)在山阴作。乾道二年(1166)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抗金)”被免去隆兴通判的职务,此时正在家中闲居。这诗写出了壮志难伸的悲哀。开篇先提出壮心和衰鬓的矛盾,以突出岁月蹉跎的感慨。颔联承上,谓人生百年,光阴迫促,而世事难料,阐发“蹉跎”之意。颈联以不悟鱼行千里为比,感叹自己远行徒劳无功,并借“一丘之貉”成语抒慨,补足世事难料之意。尾联写雨声唤起壮心,好象狂风急雨都化成了千军万马的奔驰呼啸,而“起坐涕交流”一句再次突出了壮心和现实处境的矛盾,与首联的感慨呼应。这诗写法上是先直抒感慨,而于篇末以烘托气氛作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独立
陆游
独立柴荆①外,颓然②一秃翁。
乱山吞落日,野水倒寒空③。
忧患工催老④,飘零敢讳穷⑤?
渔歌亦何恨,凄断满西风⑥。
【注释】
①柴荆:指柴门。荆:灌木枝。②颓然:头秃的样子。③二句是说,红日落山,象被乱山吞没;野水奔流,象从寒空倒倾下来。④工催老:善于催人衰老。工:善于。⑤敢讳(huì会)穷:怎能讳言自己穷困潦倒。敢:怎敢,谦词。讳:回避不说。穷:困顿失意。⑥二句是说不知渔歌表达的是什么怨恨,只觉得西风里充满了它凄苦的况味。凄断:凄楚欲绝。
【解说】
这诗是孝宗淳熙十年(1183)秋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作。此前诗人因在江西任上开仓济民,被罢归乡里。后领成都府玉局观,奉祠居家。他空有报国热情,却屡遭打击,故满怀悲愤而赋此诗。诗写独立黄昏面对落日而生的感慨。首四句即给人以苍茫之感。“乱山”二句,波澜壮阔。大荒的景象恰好衬托诗人的身世渺茫之感。“吞”,“倒”二字浑雄、有气魄,得唐人炼字法。后两联想到国家忧患、身世飘零,再听到怨苦的渔歌,感到凄怆欲绝。“满西风”点出节侯,并与首句“独立柴荆外”照应。这诗是截取首句“独立”二字为题。
春晚即事留游子明、王仲显①
范成大
绣地红千点②,平桥绿一篙③。
楝花来石首④,谷雨⑤熟樱桃。
笑我生尘甑⑥,惭君有意袍⑦
故人能少驻⑧?门径久蓬蒿⑨。
【注释】
①游子明:名次公,号西池。范成大为四川制置使,曾聘他为幕府。彼此交情甚厚。王仲显:范成大的朋友,其事迹不详。②这句是说花红遍地,如同锦绣。③此句谓春水漫塘,几与桥平,绿色一片。一篙:谓有一篙之深。④这句诗直取俗谚:“楝(liàn练)子花开石首来。”按《焦氏笔乘》载,旧历节气自小寒至谷雨有二十四候,共二十四番花信,最末一候为楝花花信。楝花春晚开花。石首:黄花鱼。春末夏初自海溯江产卵。⑤谷雨: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⑥这句意思是说,笑我家贫,揭不开锅。笑:这里指善意的调侃、打趣。生尘甑(zènɡ赠):积满灰尘的炊饭之容具。此用《后汉书?范丹传》事以自况。按,范丹,字史云,桓帝时任莱芜长,家贫,有时断炊。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⑦这句是说,受了朋友餽赠,感到惭愧。是表示感激的说法。有意袍:指须贾赠范雎绨袍事,这里但取朋友餽赠之意。有意:指怀有故人之情意。⑧少驻:短期停留。驻:停住车马。⑨这句是说,门庭小径很久无人来往,长满了蓬蒿。《高士传》:“张仲蔚,平陵人。好诗赋,常居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性,不治荣名,时人莫识,唯刘龚知之。”这里以张自比,以刘比友人,说明彼此知心。
【解说】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初为徽州司户参军,后来在朝;累官至中书舍人,还做过两个月的参知政事。较多的时间是在桂林、成都、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等地做地方官,关心民间疾苦,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事。又曾出使金国,做到不辱使命。回朝后,曾抵制孝宗任用奸佞外戚。这都表现了正直的封建文人的气节。晚年退职家居约十年之久。他是南宋与陆游併称的诗人。他的诗兼取诸家之长,风格多样。有《石湖集》。
这诗写自己闲居,朋友相访,通过“访”和“留”表现彼此友情之深。诗的前两联描绘相聚之时节风物,关照题面“春晚”。颈联写自己家贫,而有好友来访慷慨相助,引出尾联挽留友人以安慰索居中的寂寞之意。这诗好处在多用物色表现时令,而且设色秾丽。颈联用两典都切“范”姓。写得轻巧自如,意到笔随,整炼可喜。
德祐二年岁旦(二首选一)
郑思肖
有怀长不释①,一语一酸辛。
此地暂胡马②,终身只宋民。
读书成底事③,报国是何人?
耻见干戈里,荒城④梅又春。
【注释】
①这句是说,有心事总丢不下,指以下时刻不忘国难说。②此地:指苏州地方。胡马:这里借指元兵。③底事:何事。④荒城:指残破的苏州城。
【解说】
郑思肖,字忆翁,宋亡,自号所南、三外野人,宋遗民,连江(今福建省连江县)人,爱国诗人兼画家。宋亡,隐居吴下。坐必南向(南宋故都在杭州)。岁时伏腊,辄望南野哭,再拜,乃返。画墨兰不画土,意谓土地已失去。其诗集名《心史》,表示忠于南宋。
此题共二首,这是第二首,作于宋恭帝德祐二年岁旦(正月初一)。那时诗人所在的苏州已经沦陷,而元兵又威胁着南宋都城杭州。面对着风雨飘摇的国势,他极端痛苦,写下了岁旦这天的感想。首联写国家即将覆灭时的痛苦心情,颔联表示信念和决心:元兵只能得逞于一时,它必将失败;而自己至死也只肯做南宋的臣民。颈联说读书的目的在于报国,问报国何人,是对无人报国的一种愤慨。尾联说在干戈扰攘中看到梅花开放,便想到梅花的坚贞;对比人事,更加激起愤慨,感到国难是自己的耻辱,诗人自励之心由是可想。
茶陵①道中
萧立之
山深迷落日②,一径窅③无涯。
老屋茅生菌,饥年竹有花④。
西来无道路,南去亦尘沙⑤。
独立苍茫外,吾生何处家。
【注释】
①茶陵:在今湖南茶陵县,宋代为茶陵军,元代为茶陵州。②此是说,在深山荒谷行走,因日落而迷路。③窅(miǎo渺):深远。④竹有花:竹有病才开花结实,叫“竹米”,荒年以之充饥。⑤亦尘沙:也都是尘沙,也就是说没有道路可走。
【解说】
萧立之,一名立等,字斯立,自号冰崖,宁都(今江西省宁都县)人。宋遗民。有《萧冰崖诗集拾遗》,风格自然峭利。
这诗写茶陵道上迷路时所生出的日暮途穷之感。首联写深山日暮,一径深杳,茫然不辨通向何处。颔联写迷途中但见老屋破旧、竹林开花而不见人迹,是亡国和荒年的残败景象。颈联说西来南去之路皆为元人所占领,感到无路可走。结语诉说无家可归。这诗当是借题发挥,有国破家亡的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