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11
,使他俩靠得更紧了。维特灼热的嘴唇和眼睛,全靠在了绿蒂的手臂上。她猛然惊醒,心里想要站起来离开;可是,悲痛和怜悯却她动弹不得,她的手跟脚如同铅块。她喘息着,哽咽着,请求他继续念下去;她这时的声音之动人,真只有天使可比!维特浑身哆嗦,心都要碎了。他拾起诗稿,断断续续地念道:
春风呵,你为何将我唤醒?你轻轻抚摩着我的身儿回答:"我要滋润你以天上的甘霖!"可是啊,我的衰时近了,风暴即将袭来,吹打得我枝叶飘零!明天,有位旅人将要到来,他见过我的美好青春;他的眼儿将在旷野里四处寻觅,却不见我的踪影……
这几句诗的魔力,一下子攫住了不幸的青年。他完全绝望了,一头扑在绿蒂脚下,抓住她的双手,把它们先按在自己的眼睛上,再按在自己的额头上。绿蒂呢,心里也一下子闪过维特会做出什么可怕的事情来的预感,神志顿时昏乱起来,抓住他的双手,把它们捺在自己胸口上,激动而伤感地弯下身子,两人灼热的脸颊便偎在一起了。世界对于他们已不复存在。他用胳膊搂住她的身子,把她紧紧抱在怀中,同时狂吻起她颤抖的、嗫嚅的嘴唇来。"维特!"她声音窒息地喊道,极力把头扭开。"维特!"她用软弱无力的手去推开他和她紧贴在一起的胸。"维特!"她再喊,声音克制而庄重。
维特不再反抗,从怀里放开她,疯了似地跪倒在她脚下。她站起来,对他既恼又爱,身子不住哆嗦,心里更惊慌迷乱,只说:"这是最后一次,维特!你再别想见到我了!"说完,向这个可怜的人投了深情的一瞥,便逃进隔壁房中,把门锁上了。维特向她伸出手去,但却没改抓她。随后他仰卧地上,头枕沙发,一动不动地呆了半个多小时,直到一些响声使他如梦初醒。是使女来摆晚饭了。他在房中来回踱着,等发现又只有他一个人,才走到通隔壁的房门前,轻声唤道:
"绿蒂!绿蒂!只再说一句话!一句告别的话!"
绿蒂不作声。他等待着,请求首,再等待着;最后才扭转身,同时喊出:
"别了,绿蒂!永别了!"
他来到城门口。守门人已经认熟了他,一句没问便放他出了城。野地里雨雪交加;直到夜里十一点,他才回家敲门。年轻的佣人发现,主人进屋时头上的帽子不见了。他一声没敢吭,只侍候维特脱下已经湿透的衣服。事后,在临着深谷的悬崖上,人家捡到了他的帽子。叫人难以想象的是,他怎能在漆黑的雨夜登上高崖,竟没有失足摔下去。
他上了床,睡了很久很久。翌日清晨,佣人听他一唤便送咖啡进去,发现他正在写信。他在致绿蒂的信上又添了下面一段。
最后一次,最后一次我睁开这双眼睛。唉,它们就要再也见不到太阳,永远被一个暗淡无光、雾霭迷朦的长昼给遮挡住了!痛悼吧,自然!你的儿子,你的朋友,你的情人,他的生命就要结束了。绿蒂呵,当一个人不得不对自己说:"这是我的最后一个早晨!"时,他心中便会有一种无可比拟、然而却最最接近于朦胧的梦的感觉。最后一个!绿蒂呵,我真完全不理解这个什么"最后一个"!难道此刻,我不是还身强力壮地站在这儿;可明天就要倒卧尘埃,了无生气了啊。死!死意味着什么?你瞧,当我们谈到死时,我们就象在做梦。我曾目睹一些人怎样死;然而人类生来就有很大的局限,他们对自己生命的开始与结束,从来都是不能理解的。眼下还存在我的,你的!你的,呵,亲爱的!可再过片刻……分开,离别……说不定就是永别了啊!……不,绿蒂,不……我怎么能逝去呢?你怎么能逝去呢?我们不是存在着吗!……逝去……这又意味着什么?还不只是一个词儿!一个没有意义的声音!我老没心思管它哩……死,绿蒂,被埋在冰冷的黄土里,那么狭窄,那么黑暗!……我曾有一个女友,在我无以自立的少年时代,她乃是我的一切。她后来死了,我跟随她的遗体去到她的墓旁,亲眼看见人家把她的棺木放下坑去,抽出棺下的绳子并且扯上来,然后便开始填土。土块落在那可怕的匣子上,咚咚直响;响声越来越沉闷,到最后墓坑整个给填了起来!这当儿我忍不住一下子扑到墓前……心痛欲裂,号啕悲恸,震惊恐惧到了极点;尽管如此,却不明白空间出了什么事,会出什么事……死亡!坟墓!这些词儿我真不理解啊!
呵,原谅我!原谅我!昨天的事!那会儿我真要死了才好哩。我的天使哟!第一次,破天荒第一次,在我内心深处确凿无疑地涌现了这个令我热血沸腾的幸福感觉:她爱我!她爱我!此刻,我的嘴唇上还燃烧着从你的嘴唇传过来的圣洁的烈火,使我心中不断生出新的温暖和喜悦。原谅我吧!原谅我!
唉,我早知道你是爱我的,从一开始你对我的几次热情顾盼中,在我俩第一次握手进,我便知道你爱我;可后来,当我离开了你,当我在你身边看见阿尔伯特,我又产生了怀疑,因而感到焦灼和痛苦。
你还记得你给我的那些花么?在那次令人心烦的聚会中,你不能和我交谈,不能和我握手,便送了这些花给我;我在它们面前跪了半夜,它们使我确信了你对我的爱啊。可是,唉,这些印象不久便淡漠了,正如一个在领了实实在在的圣体以后内心无比幸福的基督徒,他那蒙受上帝恩赐的幸福感也渐渐会从心中消失一般。
一切都须臾即逝啊;唯有昨天我从你嘴唇上啜饮的生命之火,眼下我感觉它们在我体内燃烧,而且时光尽管流逝,它却永远不会熄灭。她爱我!这条胳膊曾经搂抱过她,这嘴唇曾在她的嘴唇上颤抖过,这口曾在她的口边低语过。她是我的!──你是我的!对,绿蒂,你永远永远是我的!
阿尔伯特是你丈夫,这又怎么样呢?哼,丈夫!难道我爱,想把你从他的怀抱中夺到我的怀抱中来,对于这个世界就是罪孽么?罪孽!好,为此我情愿受罚;但我已尝到了这个罪孽的全部甘美滋味,已把生命的琼浆和力量吸进了我心里。从这一刻起你便是我的了!我的了,呵,绿蒂!我要先去啦,去见我的天父,你的天父!我将向他诉说我的不幸,他定会安慰我,直至你到来;那时,我将奔向你,拥抱你,将当着无所不在的上帝的面,永远永远和你拥抱在一起。
我不是在做梦,不是在说胡话!在即将进入坟墓之时,我心中更豁亮了。我们会,我们会再见的!我们将见到你的母亲!我们会见着她,找到她,呵,在她面前倾吐我的衷诚!因为你的母亲,她和你本是一个人呀!
将近十一时,维特问他的佣人,阿尔伯特是否已回来了。佣人回答是的,他已看见阿尔伯特骑着马跑过去。随后,维特便递给他一张没有用信封装的便条,内容是:
"我拟外出旅行,把你的手枪借我一用好吗?谨祝万事如意!"
可爱的绿蒂昨晚上迟迟未能入眠;她所害怕的事情终于证实了,以她不曾预料、不曾担心过的方式证实了。她那一向流得平匀轻快的血液,这时激荡沸腾开来,千百种情感交集着,把她的芳心给搅得乱糟糟的。这是维特在拥抱她时传到她胸中的情火的余焰呢,还是她为维特的放肆失礼而生气的怒火呢?还是她把自己眼前的处境,和过去无忧无虑、天真无邪、充满自信的日子相比较,因此心中深感不快呢?叫他怎么去见自己丈夫?叫她怎样向他说清楚那一幕啊?──她本来完全可以直言不讳地告诉他,可是到底没有勇气。他俩久久地相对无言;难道她应该首先打破沉默,向自己丈夫交待那一意外的事件,在这不是时候的时候?她担心,仅仅一提起维特来过,就会给丈夫造成不快,更何况那意想不到的灾难!她未必能希望她丈夫会完全明智地看这件事,在态度中一点不带成见吧?她能希望,丈夫愿意明辨她的心迹吗?要知道,在他面前,她从来都象水晶般纯洁透明,从来未曾隐讳──也不可能隐讳自己的任何感情。这样做,她有顾虑;那样做,也有顾虑。处境十分尴尬。与此同时,她的思想还一再回到对于她说来已经失去了的维特身上:她丢不开他,又不得不丢开他;而维特没有了她,便没有了一切。
她当时还不完全清楚,那在她和阿尔伯特这间出现的隔膜,对她是个多么沉重的负担。两个本来都如此理智、如此善良的人,开始由于某些暗中存在的分岐而相对无言了,各人都在心头想着自己的是和对方的非,情况便会越弄越复杂,越弄越糟糕,以致到头来变成了一个压根儿再也解不开的死结。设若他俩能早一些讲清楚,设若他俩之间互爱互谅的关系能早一些恢复,心胸得以开阔起来,那么,在此千钧一发关头,我们的朋友也许还有救。
此外,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提提。如我们从他的信中知道,维特是从来也不讳方自己渴望离开这个世界的。对这个问题,阿尔伯特常常和她争论,并在绿蒂夫妇之间也不时谈起。阿尔伯特对自杀行为一贯深恶痛绝,不止一次甚至一反常态地激烈表示,他很有理由怀疑维特的这个打算是当真的,并且以此开过他几回玩笑,也把自己的怀疑告诉过绿蒂。这既使绿蒂在想到那可能出现的悲剧时更加不安,又叫她难于启齿,向丈夫诉说眼下苦恼着她的忧虑。
阿尔伯特回到家,绿蒂急忙迎着,神色颇有些窘;他呢,事情没有办好,碰上邻近的那官员是个不通情理的小气鬼,心头也不痛快,加之道路很难走,列使他没有好气儿。
他问有没有什么事情;绿蒂慌慌张张地回答:"维特昨晚上来啦!"他问有无信件,绿蒂说一封信和一个包裹已放他房中。他走回自己房间,又剩下绿蒂一个人。她所爱的和尊敬的丈夫的归来,在她心中唤起一种新的情绪。回想到他的高尚、他的温柔和他的善良,绿蒂的心便平静多了。她感到有一股神秘的吸引力,使她身不由已地要跟着他走去,于是便拿起针线,象往常一样跨进了他的房间。她发现阿尔伯特正忙着开包裹和读信;信的内容看来颇不令人愉快。好问了丈夫几句话,他回答却很简单,随即就坐在书桌前写起信来。
夫妇俩这么在一起呆了一个钟头,绿蒂的心中越来越阴郁。她这会儿才感到,她丈夫的情绪就算好极了,自己也很难把压在心上的事向他剖白啊。绿蒂堕入了深沉的悲哀之中。与此同时,她却力图将自己的悲哀隐藏起来,把眼泪吞回肚子里去,这更令她加倍难受。
维特的佣人一来,她简直狼狈到了极点。佣人把维特的便条交给阿尔伯特,他读了便漫不经心地转过头来对绿蒂道:
"把手枪给他。"随即对维特的仆人说,"我祝他旅途愉快。"
这话在绿蒂耳里犹如一声响雷。她摇摇晃晃站起来,不知自己在干什么。她一步一步挨到墙边,哆哆嗦嗦地取下枪,擦去枪上的灰尘,迟疑了半晌没有交出去;要不是阿尔伯特的询问的目光逼着她,她必定还会拖很久很久。她把那不祥之物递给仆人,一句话也讲不出来。佣人出门去了,她便收拾起自己的活计,返回自己房中,心里却七上八下,说不出有多么忧虑。她预感到种种可怕的事情。因此,一会儿,她决心去跪在丈夫脚下,向他承认一切,承认昨天晚上发生的事,承认她的过错以及她的预感;一会儿,她又觉得这样做不会有好结果,她能说服丈夫去维特那儿的希望微乎其微。这时,晚饭已经摆好;她的一个好朋友来问点什么事情,原打算马上走的,结果却留了下来,使席间的气氛变得轻松了一些。绿蒂控制住自己,在伙儿谈谈讲讲,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
佣人拿着枪走进维特的房间;一听说枪是绿蒂亲手交给他的,维特便怀着狂喜一把夺了过去。他吩咐给他送来了面包和酒,让他的佣人去吃饭,自己却坐下写起信来:
它们经过了你的手,你还擦去了上面的灰尘;我把它们吻了一遍又一遍,因为你曾接触过它们。绿蒂呵,我的天使,是你成全我实现自己的决心!是你,绿蒂,是你把枪交给了我;我曾经渴望从你手中接受死亡,如今我的心愿得以满足了!唔,我盘问过我那小伙子:当你递枪给他时,你的手在颤抖,你连一句"再见"也没有讲!──可悲,可悲!连一句"再见"也没有!难道为了那把我和你永远联结起来的一瞬,你就把我从心中放逐出去了么?绿蒂啊,哪怕再过一千年,也不会把我对那一瞬的印象磨灭!我感觉到,你是不可能恨一个如此热恋你的人的。
饭后,维特叫佣人把行李全部捆好,自己撕毁了许多信函,随后再出去清理了几桩债务。事毕回到家来,可过不多会儿又冒雨跑出门去,走进已故的伯爵的花园里,在这废园中转来转去,一直流连到了夜幕降临,才回家来写信:
威廉,我已最后一次去看了田野,看了森林,还有天空。你也多珍重吧!亲爱的母亲,请原谅我!威廉,为我安慰安慰她啊!愿上帝保佑你们!我的事情全都已料理好。别了!我们会再见的,到那时将比现在欢乐。
我对不起你,阿尔伯特,请原谅我吧。我破坏了你家庭的和睦,造成了你俩之间的猜忌。别了!我自愿结束这一切。呵,但愿我的死能带给你们幸福!阿尔伯特,阿尔伯特,使我们的天使幸福吧!你要是做到了,上帝就会保佑你啊!
晚上他又在自己的文书中翻了很久,撕碎和烧毁了其中的许多。然后,他在几个写着威廉的地址的包裹上打好漆封。包内是些记载着他的零星杂感的短文,我过去也曾见过几篇。十点钟,他叫佣人给壁炉添了柴,送来一瓶酒,随即便打发小伙子去睡觉。佣人和房东的卧室都在离得很远的后院,小伙子一回去便和衣倒上床睡了,以便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伺候主人;他的主人讲过,明天六点以前邮车就要到门口来。
夜里十一点过
周围万籁无声,我心里也同样宁静。我感谢你,上帝,感谢你赐给我最后的时刻以如此多的温暖和力量。
我走到窗前,仰望夜空。我亲爱的人呵,透过汹涌的、急飞过我头顶的乌云,我仍看见在茫茫的空际有一颗颗明星!不,你们不会殒落!永恒的主宰在他的心中托负着你们,托负着我。我看见了群星中最美丽的北斗星。每当我晚上离开了你,每当我跨出你家大门,它就总挂在我的头上。望着它,我常常真是如醉如痴啊!我常常向它举起双手,把它看成是我眼前幸福的神圣象征和吉兆!不有那……呵,绿蒂,什么东西不会叫我想起你呢?在我周围无处没有你!不是么,我不是象个小孩子似的,把你神圣的手指碰过的一切小玩艺儿,都贪得无厌地强占为己有么?
这张可爱的剪影画,我把它遗赠给你,绿蒂!请你珍惜它吧,我在它上面何止吻过千次。每逢出门或回家来,我都要向它挥手告别或者致意。
我给你父亲留了一张字条,请他保护我的遗体。在公墓后面朝向田野的一角,长着两株菩提树,我希望安息在那里。你父亲能够,也必定会为他的朋友帮这个忙的。希望你也替我求他一下。我想勉强虔诚的基督徒把自己的躯体摆在一个可怜的不幸者旁边①。唉,我希望你们把我葬在路旁,或者幽寂的山谷中,好让过往的祭师和辅祭能在我的墓碑前祝福,撒马利亚人②能洒下泪水几滴。
时候到了,绿蒂!我捏信这冰冷的、可怕的枪柄,心中毫无畏惧,恰似端起一个酒杯,从这杯中,我将把死亡的香醪痛饮!是你把它递给了我,我还有什么可犹豫。一切一切,我生活中的一切希望和梦想,都由此得到了满足!此刻,我就可以冷静地,无动于衷地,去敲死亡的铁门了。
绿蒂啊,只要能为你死,为你献身,我就是幸福的!我愿勇敢地死,高高兴兴地死,只要我的死能给你的生活重新带来宁静,带来快乐。可是,唉,人世间只有很少高尚的人肯为自己的亲眷抛洒热血,以自己的死在他们的友朋中鼓动起新的、百倍的生之勇气。
①按基督教教规,自杀乃是叛教行为,自杀者不能葬入公墓。
②撒马利亚人指救死扶伤者,典出《新约·路加福音》第十章。
我希望就穿着身上这些衣服下葬,因为绿蒂我曾经接触过它们,使它们变得神圣了。就这一点,我也在信上请求了你父亲。我的灵魂将飘浮在灵柩上。别让人翻我的衣袋。这个淡红色的蝴蝶结儿,是我第一次在你弟妹中间见到你时,你戴在胸前的……呵,为我多多地吻孩子们,给他们讲讲他们不幸的朋友的故事。可爱的孩子们啊!他们眼下好象还围在我身边哩!唉,我是多么地依恋你呀!自从与你一见,我就再离不开你!……这个蝴蝶结儿,我希望把它和我葬在一起。还是在我过生日那天,你把它送给我的哟!我真是如饥似渴地接受了你的一切!没想到,唉,我的结局竟是这样!……镇静一点!我求你,镇静点吧!……
子弹已经装好……钟正敲十二点!就这样吧!……绿蒂,绿蒂!别了啊,别了!
有位邻居看见火光闪了一下,接着听见一声枪响,但是随后一切复归于寂静,便没有再留意。
第二天早上六点,佣人端着灯走进房来,发现维特躺在地上,身旁是手枪和血。他唤他,扶他坐起来;维特一声不答,只是还在喘气。仆人跑去请大夫,通知阿尔伯特。绿蒂听见门铃响,浑身顿时战栗开了。她叫醒丈夫,两人一同起来;维特的年轻仆人哭喊着,结巴着,报告了凶信。绿蒂一听便昏倒在阿尔伯特跟前。
等大夫赶到出事地点,发现躺在地上的维特已经没救,脉搏倒还在跳,可四肢已经僵硬。维特对准右眼上方的额头开了一枪,脑浆都迸出来了。大夫不必要地割开他胳膊上的一条动脉,血流出来,可他仍在喘息。
从靠椅扶手上的血迹断定,他是坐在书桌前完成此举的,随后却摔到地上,痛得围着椅子打滚。最后,他仰卧着,面对窗户,再也没有动弹的力气。此刻,他仍穿的是那套他心爱的服装:长统皮靴,青色燕尾服,再配上黄色的背心。
房东一家、左邻右舍以及全城居民都惊动了。阿尔伯特走进房来,维特已被众人放到床上,额头扎着绷带,脸色已成死灰,四肢一动不动。只有肺部还在可怕地喘哮着,一会儿轻,一会重,大伙儿都盼着他快点断气。
昨夜要的酒他只喝了一杯。书桌上摊开着一本《艾米莉亚·迦洛蒂》①
关于阿尔伯特的震惊和绿蒂的悲恸,就不用我讲了。
老法官闻讯匆匆赶来,泪流满面地亲吻垂死的维特。他的几个大一点的儿子也接踵而至,一齐跪倒床前,放声大哭,吻了吻他的手,吻了吻他的嘴。尤其是平日最得维特喜欢的老大,更是一直吻着他,直至他断气,人家才把这孩子强行拖开。维特断气时间是正午十二点。由于法官亲临现场并作过布置,才防止了市民蜂拥而至。当晚十一点不到,他便吩咐大伙儿把维特葬在他自行选定的墓地里。老人领着儿子们走在维特的遗体后面;阿尔伯特没能来,绿蒂的生命叫他。几名手工匠人抬着维特,没有任何教士来给他送葬。
①《艾米莉亚·迦洛蒂》(1772)是德国伟大作家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 ing,1729-1831)着名抗暴悲剧。女主人公的父亲是一位军官,他为了不让女儿被暴君玷污,亲手杀死了女儿。
亦凡书库扫校
译 后 记
《维特》与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杰出的诗人、作家、学者和思想家。他以自己长达六十余年的辛勤劳作,给德国和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富多采、光辉巨大的精神财富。他对德国和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极大,马克思赞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恩格斯称他"在自己的领域(指文学领域──译者)里是真正的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当今世人把他看作继但丁和莎士比亚之后近代西方精神文明最卓越的代表;他的主要作品诗剧《浮士德》,被视为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历史的总结,人类的自强不息精神和光明灿烂的未来的壮丽颂歌。可是在生前,歌德之为歌崐德,他之所以享誉世界,却并非因为已出版的《浮士德》第一部或如《威廉·迈斯特》似的其它长篇巨着,而主要由于一本他在年轻时写的薄薄的"小书"──《少年维特之烦恼》(简称《维特》)。
《维特》不只在歌德众多的着作中占着突出地位,而且与他本人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有着密切关系。晚年,歌德在其回忆青年时代的生活的自传《诗与真》中说,他的作品"仅仅是一篇巨大的自白的一个个片断".《维特》无疑是这些"片断"中最富深义的一个,它直接反映着青年歌德的生活经历,字里行间处处打下了他的思想感情的烙印。
歌德生长在仍处于封建割据状态、政治和经济都很落后的德国。他的故乡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是一个享有独立地位的所谓帝国城市,商业比较发达,却仍保留着中世纪森严的等级制和其它陈规陋习。其父卡斯帕尔·歌德是城里一位富裕市民,尽管广有家财,学识渊博,获得过法学博士学位,但还是遭到处于支配地位的贵族的蔑视,想在不领薪俸的条件下谋一个市政府的官职而不可得。一气之下,他便花钱从帝国皇帝卡尔七世处买来一个皇家顾问的空头衔,终身被迫赋闲在家,只好借收藏书画和用意大利文撰写早年去意大利的游记消磨时日。他三十九岁时才与家境清寒的市长的女儿结婚,此后便更多地把精力倾注在对自己年轻的妻子以及子女的教育上。这样的家庭出身,一方面使歌德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能够过一种无冻馁之虞的悠闲生活,另一方面也让他潜移默化地感染到对于封建等级制度和腐败的贵族社会的厌恶情绪。
十六岁,歌德被送往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三年后因病辍学。在家休养一年半以后,于一七七0年四月到斯特拉斯堡继续学习。斯特拉斯堡地处德法边境,受法国启蒙运动新思潮的影响很深,是德国不满现状的作家、学者和市民青年汇集的地方。歌德象在莱比锡一样未把心思放在学业上,而是热心地研究雄伟的峨特式大教堂的建筑艺术,忙于与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结交,经常与他们一起到风光如画的城效悠游。但最重要的,是他认识了当时已蜚声德国文坛的赫尔德尔,在他引导下读荷马、品达和"莪相"的诗歌(《维特》中插进的"莪相"哀歌就是歌德这时候译的),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及高尔斯密的《威克菲物的乡村牧师》等小说,招集整理民歌,研究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哲学。从此,歌德的文学创作才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而通过他两人的共同努力,德国则掀起了自宗教改革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狂飙突进"运动。赫尔德尔是这一行动的纲领制订者,歌德后来通过包括《维特》在内的一系列具有强烈反叛精神的作品,成为它的旗手。
一七七一年八月,歌德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故乡,开了一间律师事务所。但没过多久,事务所就完全交给父亲经营,他自己却经常去附近一带的城乡漫游。第二年,经友人梅尔克介绍,他参加了达尔姆斯塔特城的一个感伤主义者团体,不时地和那些见花落泪、对月伤情的时髦男女聚会,崐耽读克洛卜斯托克的诗歌以及英国作家斯特恩的《感伤旅行》之的小说。
一七七二年五月,歌德遵照父亲的意愿到威茨拉尔的帝国高等法院实习,在一次乡村舞会上认识了天真美丽的少女夏绿蒂·布甫,对她产生了炽热的爱情。但夏绿蒂已与她的朋友克斯特纳尔订婚在先,歌德因此绝望而痛苦,脑子里不时也出现自杀的念头,四个月后才毅然不辞而别,回到法兰克福。一个多月后,又突然传来一个叫耶鲁撒冷的青年在威茨拉尔自杀的噩耗。此人是歌德在莱比锡大学的同学,到威茨拉尔后也曾有过接触。歌德从克斯特纳尔的来信中了解到,他自杀的原因是恋慕同事的妻子遭到拒斥,在工作中常受上司的挑剔,在社交场中又常被贵族男女所轻侮。这件事大大震动了歌德,使他对自己的不幸更是久久不能忘怀。
一七七四年初,女作家索菲·德·拉·罗歇的女儿玛克西米琳娜来到法兰克福,嫁给一个名叫勃伦塔诺的富商。她年方十八,活泼伶俐,歌德从前认识她,对她很有好感,重逢之后两人都很高兴,因此过从甚密。她丈夫比她大二十岁,是个有五个儿女的鳏夫,为人粗俗,不久对两个年轻人的关系便产生出嫉妒,最后与歌德激烈冲突。这新刺激令歌德心灵中的旧创伤又流出血来,使他愤而举笔,最后下决心抒写出两年来自己在爱情生活中所经历和感受的全部痛苦,由此便产生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世界名着。
关于《维特》的写作情况,《诗与真》第十三卷作了如下描述:"……没过多久,这种情况我便觉得忍无可忍,一切从类似处境中惯于产生的不快,似乎都两倍三倍地压迫着我,我需要重新痛下决心,才能得到解脱。
"因苦恋朋友的妻子而自杀的耶鲁撒冷之死,从梦中撼醒了我。我不仅对他和我过去的遭遇进行思索,也分析眼下刚碰到的使我激动不安的情感,以致无从分辨艺术的虚构与生活的真实,我把自己与外界完全隔离起来,杜门谢客,集中心思,排除一切与此无直接关系的杂念。另一方面,我又搜索枯肠,重温我最近那段还不曾写出来的生活,不放过任何有一点点关系的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经过了那么久和那么多的暗中准备,我奋笔疾书,四个礼拜便完成了《维特》,而事先并不曾写下全书的提纲或者内容的一部分。
"……我象个梦游者似的,在差不多是不自觉的情况下写成了这本小册子。所以,当我最后通读它,对它进行修改泣饰的时候,自己也感觉十分吃惊……"
了解了歌德青年时代的经历再读一读他这段自述,我们不难明白《维特》这部小说何以如此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它的主人公一个个为什么能栩栩如生,血肉丰满。尽管仅仅读作品本身已"无从分辨艺术的虚构与生活的真实",真实的成人经过了艺术的改造加工;我们仍大致可以说,小说的第一编主要反映着歌德本人的经历,以后的两部分则写了耶鲁撒冷的恋爱和社会悲剧。以人物论,维特身上既有歌德热爱生活、乐观坚毅的特征,也有耶鲁撒冷耽于幻想、悲观软弱的特点;绿蒂的原形的主要是夏绿蒂·布甫,只不过长着玛克西米琳娜的那对漆黑的美目(夏绿蒂的眼睛是蓝色的);豁达大度的阿尔伯特纳尔在第二编中变成了一个庸庸碌碌、感情冰冷的人,原因是克斯特纳尔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为勃伦塔诺所取代。至于整个作品的思想倾向和气氛情调,也或多或少地为歌德在斯特拉斯堡、达尔姆斯塔特以及从家庭中受的影响所决定。一句话,《维特》与歌德本人的关系太密切了,无怪他晚年对他的秘书爱克曼讲,《维特》乃是他"用自己的心血哺育出来的,其中有大量出自我心胸中的东西,大量的情感和思想足够写一部比此书长十倍的长篇小说。"
《维特》及其时代
然而并不能因此认为,《维特》就是一部个人的恋爱悲剧;十九世纪的丹麦大批评家勃兰兑斯等早就提出,它的价值在于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烦恼、憧憬和苦闷。换句话讲,《维特》有着异常强烈的时代精神,它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时代的普遍启蒙意义。
《维特》出版于一七七四年,欧洲正处在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转折时期。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新兴市民阶级已经觉醒,青年一代更是感情激荡,对自己政治上无权和社会上受岐视的地位深感不满,强烈渴望打破等级界限,建立符合自然的社会秩序和平等的人与人关系。他们提出"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等口号以反对封建束缚,以"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理想。但在法国大革命之前,封建贵族的势力仍很强大,资产阶级在与它的较量中大多失败了;德国的情况更惨。面对着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心怀无从实现的理想,年轻软弱的资产阶级中普遍滋生出悲观失望、愤懑伤感的情绪,一时间伤感多愁竟变成为一种时髦。在这种时代气氛下产生的《维特》,不只述说出了年轻的资产阶级的理想,揭示了它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并让多愁善感、愤世嫉俗的主人公为这理想的破灭而悲伤哭泣,愤而自杀,以示抗议。这就使当时的一代青年在《维特》中照见了自己的影子,并象希腊神话里那个纳尔齐斯一样狂热地爱起它来。应该说,《维特》反映了欧洲在法国大革命前夕的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从中已可听到狂飙大作之前的凄厉的风声。
就德国范围而言,《维特》乃是当时方兴未艾的"狂飙突进"运动中最丰硕的果实。这个运动深受法国启蒙运动代表卢梭的影响,力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他"反归自然"的号召,从而使个人得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维特》处处都体现着"狂飙突进"的精神,"自然"简直在了它年轻的主人公检验一切的准绳:他投身自然,赞颂自然之美,视自然为神性之所在;他亲近自然的人──天真的儿童和纯朴的村民,鄙视迂腐的贵族、虚伪的市民以及"被教养坏了的人";他主张艺术皈依自然,让天才自由发挥,反对一切的规则和束缚缚;他推崇民间诗人荷马和"莪相",向往荷 马史诗中描写的先民的朴素生活,与矫揉造作的贵族社会和碌碌为利的市民生活格格不入;他重视自然真诚的感情,珍视他的"心胜于其它一切,同情因失恋而自杀的少女和犯罪的青年长工,蔑视宗教信条和法律道德,对阿尔伯特似的理智冷静的人非常不满……就说他对绿蒂的一见钟情、一往情深吧,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她如此天真无邪,在举止行事中保持了一个少女可爱的自然本性。《维特》对于"自然"的呼唤,实际上就是反抗不自然的封建社会的呐喊。
《维特》之取得巨大成功,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道出了时代的心声。关于这点,歌德在《诗与真》中讲得相当明白:"这本小册子影响很大,甚至可说轰动一时,主要就因为它出版得正是时候。如象只需一点引线就能使一个大地雷爆炸似的,当时这本小册子在读者蹭引起的爆炸也十分猛烈,因为青年一代身上自己埋藏着不满的炸药。……"
德国的落后和资产阶级的软弱,决定"狂飙突进"运动不可能有广泛群众基础,仅仅只在文学和思想领域内起作用。《维特》主人公的消极情绪以及悲剧结局,也反映出这个运动的局限。
《维特》的高度艺术性
在表现形式上,《维特》受了一度在德国很流行的英国理查生的小说和卢梭的《新哀露绮丝》的影响。但无论在思想的深刻或艺术的精湛方面,歌德都超过了他的前辈。
歌德非常成功地动用第一人称的书信体,让主人公面对面地向读者述说自己的遭遇和感受,展露自己的抱负与情怀。近百封长短书简巧妙地构成一个整体,前后加"编者"的引言和按语,中间穿插着注释,把一些平淡无奇的事情讲得真切感人,娓娓动听。信中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叙事,时而议论,读着读着,我们自己仿佛变成了收信者,听到了主人公的言谈笑语、啼泣悲叹,窥见了他那颗时时在柔弱地颤动首的敏感的心。在情节剪裁精当和内心刻划细致入微这一点上,《维特》至今在同类作品中仍居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峰。
《维特》艺术上的另一显着物色,是通篇充满浓郁的诗意,其本身也可称是一首凄惋的叙事诗。在很多情况下,主人公还直抒胸臆,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直接向读者宣泄,如他那封在生命的最后两天断断续续写成的给绿蒂的长信,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即便是写景状的,作必要的情节交待,也始终起着烘托情感,揭示内心的作用。请看:维特初到瓦尔海姆是万物兴荣的五月,离开和重回瓦尔海姆都已是落木萧萧的秋季,等他生命临近结束时更到了雨雪交加的仲冬──时序的更迭和自然界的变化,与主人公由欢欣而愁苦以至于最后绝望的感情发展完全吻合,做到了诗歌所讲究的情景交融,寄情于景。再如荷马和"莪相"的诗句或诗中的意境,也得到了恰到好处的运用,前者的朴素、宁静、明朗,后者的阴郁、朦胧、伤感,不仅有助于小说前后不同的情调和气氛的渲染,使一些日常事物都蒙上了奇异的诗的色彩(比如那口一再被提到的井泉),而且时时使人产生联想,受到感动。"春风呵,你为何将我唤醒?……可是我的衰时近了,风暴即将袭来,刮得我枝叶飘零!"──"莪相"这几句哀歌,由即将离开人世的维特念出,不正是他那凄凉心境和悲剧命运的绝好写照吗?
真情实感,强烈的时代精神,高度的艺术性,三者合在一起,赋予了《维特》以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写成《维特》,歌德"感到自己象办完一次总告解一样,心情既愉快又自由,获得了过一种新生活的权利";但一种被称作"维特热"的时代病,却被这本小书引发了出来。
《维特》一问世,当即风靡了德国和整个西欧,广大青年不仅读它,而且纷纷摹仿主人公的穿戴打扮、风度举止。"狂飙突进"运动的重要成员诗人舒巴尔特在一篇评介文章中谈自己读《维特》的感受说:"我坐在这儿激动不已,胸口怦怦直跳,狂喜而痛苦的泪水滴嗒滴嗒往下淌,因为──我告诉你吧,读者──我刚刚读完了我亲爱的歌德的《维特》。读吗?──不,吞噬!要我对他进行评论吧?我要是能这样做,我这人就没有心肝……我奉劝诸位还是自己买一本《维特》来读读!但读时务请带上自己的心!──我宁肯终生穷困,一辈子睡干草、饮清水、吃树根,也不愿失去体察这位多情善感的作家的心曲的机会。"然而,并不只青年一代才如醉如痴地读《维特》,连德高望重的大诗人克罗卜斯托克、道貌岸然的神学家拉瓦特尔、以至于盖世英雄拿破仑,也统统为这本"小书"所倾倒。当然,与此同时也有人对《维特》看不惯,而形形色色的卫道士更是斥之为"淫书","不道德的该遭天谴的书",表面理由是有少数人学维特的样自杀了,真正原因却是书中的反封建精神触到了他们的痛处。德国的一些邦和丹麦都宣布《维特》为禁书,它的译本一出现在米兰就被教会搜去人武部销毁。但尽管如此,仍阻止了不《维特》的流传,它很快被译成各种语言。在资产阶级意识特别强烈的英、法两国,到十八世纪末已各有译本十数种之多,仿效之作也大量涌现。据一篇日本着名日尔曼学家的文章,《维特》的日译本迄今共有四十五种,其在日本的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
《维特》的成功,不只使当时年仅二十四岁的歌德一跃而为德国乃至西欧最享盛誉的作家,也把过去一向被人轻视的德国文学提高到了与欧洲其它先进国家并驾齐驱的地位。人们从四面八方对歌德这位年轻的天才翘首以待;等到他晚年,他所居住的魏玛更成了世界各的作家和诗人竞相前往朝拜的圣地。
在德国和西欧长篇小说的发展史上,《维特》堪称一块重要的里程碑。与歌德同时而年长的维兰,被视为德国近代长篇小说的创始者,是他恢复了中断将近一个世纪的小说传统;然而维兰我采用古代或东方异域题材,手法主要是讽喻。直接反映德国日常生活并富于真情实感的小说,当推《维特》为第一部。而在深刻揭露社会矛盾和针砭时弊这一点上,《维特》更可以说是西欧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问题文学"的先驱,司汤达、巴尔扎克等小说大师也间接地继承了它的传统。
至于书中的主人公,那个青衣黄裤的翩翩少年维特,则已成了世界文学中一个尽人皆知的不配典型,即莱辛所说的那么一种"伟大而又渺小,可爱而又可鄙的怪人".前些年,东德作家普伦茨多夫的小说《青年W的新烦恼》在东西德都引起很大注意,改编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其主人公W被认为是一个现代型的维特。
德国人摹仿我,法国人读我入迷,
英国啊,你殷勤地接待我这个憔悴的客人;
可我又怎能够欢欣鼓舞哟,中国人也用颤抖的手,
把维特和绿蒂画上了花瓶?
歌德这首收在《威尼斯警句》中的短诗既道出了他国《维特》的成功所感到的得意心情,也表达了对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向往和重视。关于中国古瓷上出现维特和绿蒂画像的说法有好多起,其真实可信程度如何这里不去说它。但我们知道,在《维特》问世后一个半世纪的一九二二年,我国也出版了郭沫若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样引起过热烈的反响;"五四"精神影响下的一代中国青年,在洋溢着"狂飙突进"精神的《维特》中找到了知音。"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这首附于《维特》第二版(1775)前的短诗,一时在许多中国青年口中传唱不息,变成了对封建旧礼教的挑战和抗议。仅据一九三二年的一个完全统计,十年间郭译《维特》就由不同书店重印达三十次之多。此外,我国解放前还出过罗牧、黄鲁不、傅绍先和古大秦等的译本。在我国的新文学运动中,《维特》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从郭沫若翻译出版《少年维特之烦恼》到现在又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今天,在重译这部世界名着时,译者仍从前辈的劳作中获得不少启示,比如书名和主要人名,基本上就袭用了他的译法。应该说,翻译文学作品是个困难的工作,而译《维特》尤其如此。主人公激情奔放的书简,"莪相"情调沉郁、意境诡奇的哀歌,"编者"冷静纪实的叙述,统统都要求译文追随再现,实在是个异常艰巨的任务。为了不愧对原书作者和前辈译这这唯有兢兢业业,勉力为之。
翻译主要依据的是汉堡"克里斯蒂安·维格纳尔出版社"的《歌德选集》第六卷。对于译文中存在的缺点错误,希望读者批评指正。在翻译此书过程中,诸多师友都曾给予译者帮助鼓励,特此附笔志谢。
一九八0年十一月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