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00
非但不画,还大发脾气说:”倪瓒不能为王门画师。“让张士信恨得直咬牙。
一天,张士信和一班文人墨客泛舟太湖。船到中流,对面一艘小船上传来缕缕异香。张士信说:”如此异香,必有高人雅士在其中。“随即吩咐将船靠过去看个究竟。
不料,船上的人正是倪瓒。看到倪瓒后,张士信大怒,拔刀就要杀了他。随从苦苦劝说,他才改将倪瓒打了一顿板子了事。倪瓒被打得很痛,不过,他始终没有吭一声。
后来有人对他说:”打痛了,应该叫一声才是呀!兴许打的人下手还会轻一点儿。“哪知倪瓒却说:”要是叫出声来,那就太俗了,那我还能叫名士吗?“
古人云:厚志隐行谓之洁。而有些人,清高自负,孤芳自赏,甚至只为博”清高“之名,其内心修养和人生境界相当有限。其实,一个高境界的人,绝不会缺乏容人之雅量;一位智者,绝不会茕茕孑立,让自己形影相吊。
清高,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刻薄,是对别人的不敬;博纳,则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与人为善的智慧。抛弃清高,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境界更高一层!要知道,能心容天下的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所以,我们立身处世,当有清浊并容的雅量,当有”厚德载物“的胸襟。
■ 管理般若功 ■
坚持人本的法治管理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意思是说,治国者若用苛政暴刑来威慑人民,但当人民不怕这种威慑的时候,必然反抗作乱,那么可怕的事情就会发生。
这”大威“,轻则消极怠工、罢工、抗议、游行,重则亡国、亡业、丧身。片面的法治,极易激化矛盾。这类矛盾平时是潜伏的,因此管理者常会看到一种假象:法治很灵、很有效,人们在”大棒“面前很听话,管理很有秩序。
然而,潜伏的矛盾就像一堆干柴、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稍有不慎,干柴会瞬间燃起,火山会转眼爆发,潜在矛盾会顷刻转化为现实矛盾,管理即刻由有序变成无序,令人猝不及防。事情发展到如此地步,就难以收拾了。秦王朝短命覆灭的教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两千多年前,李斯、韩非把荀子的学说带到了秦国,改头换面,取其极端,舍弃并且仇视仁义和王道以投暴秦王室所好,推行残刻寡恩的严刑峻法,以致殃民的苛政变本加厉。
秦国以超级暴力为后盾,威胁、利诱、驱使民众,使其最大限度地为扩张王权奉献一切,一时间国力颇为强盛。随后,秦始皇以气吞山河之势统一天下,真可谓英雄盖世。
但秦帝国仅仅存在了十几年,是中国历史上可数的短命王朝之一。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是始皇帝推行了一系列不合理的政策,过多地干扰了老百姓的生活。
例如,他大兴土木,修建秦皇陵、阿房宫等工程,把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强加在劳动人民身上,实行”族诛“、”连坐“等酷刑,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他为了保障那建立在极端暴力基础上的帝业传之万世,进而焚书坑儒,以为愚民之计。
无奈”坑灰未冷山东乱“,”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秦二世即位不过两年,陈胜振臂一呼,天下响应,义旗四举,举国大乱。秦帝国这个庞然大物,最终淹没在农民起义的怒涛中,其建立的铁壁江山转瞬间土崩瓦解。秦始皇企望承传万世的皇位,只传到二世就气数已尽。
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得好,”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假使秦得天下后,能够改弦更张,施行仁政,与民休养生息,则民心凝聚,国力日增,怎会这般异乎寻常地短命?
李斯步商鞅后尘,被腰斩于市;强大的秦帝国顷刻瓦解,均非历史的偶然。直到今天,很多人还把商鞅、李斯当做现代法治的祖师爷加以膜拜,视之为英雄,岂非南辕北辙?
民众之所以敢于冒死一拼,是因为执政者施政过于严苛,对民众压迫过甚。民众不畏惧死亡,那用死亡来威胁他们还有何用?民众如果不畏惧威压,那么执政者的大祸就要降临了。
隋炀帝是隋朝的第二代君主,他生活奢糜,不惜民力,每月征发上百万人营建东都洛阳。他还征调长江、五岭之间的奇材异石至洛阳,又搜求海内佳树异草、珍禽怪兽来充实皇家园林。官吏督建各项工程也严酷急迫,服役的壮丁死亡近半。
此外,他还几次发动对外战争,都因对方的激烈抵抗而受挫。最后,搞得财力耗尽,国库空虚,百姓疲惫,鸡犬不宁,隋王朝也随之土崩瓦解。
因此,老子告诫管理者:”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那些以杀人为乐者,与众人为敌的人,是不可能实现统治天下的愿望的。其实,在管理中,执法、惩罚,决不是管理的目的,只是”不得已而用之“的手段,管理者决不可以此为乐、为瘾。否则,其事业必将夭折。
不过,老子并不反对必要的法治,而是主张适度的法治。那就是:”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意为,如果人民真怕死的话,那么一有人做坏事,我就抓起来杀掉、惩罚,谁还敢再做坏事?
这充分展示了老子的辩证思想,他既反对严刑酷法,又不否认必要的法治;他既肯定法治的必要性,又指出了它的运用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民常畏死“.当被管理者惧怕法治的威慑时,法治才会有效、才可用。
老子不仅抨击了片面的法治苛政,主张不可蓄怨于民,还从积极的方面指出管理者要以德化民。他说,重积德,则无不克。意思是,如能厚积德,那就没有什么不能胜任的,没有什么困难不可克服。
由此可见,老子在管理上是主张以人为本的。其人本管理思想,表现在对酷刑暴政的深恶痛绝上,表现在对以德化民的肯定上,并在其”自然无为“的管理思想中得到充分的体现。